海南文化精髓——琼剧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海南岛大众百姓和海外华侨十分喜爱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琼剧历史悠久,和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一支。
明《正德琼台志》:“迎春日,卫所扮装关王会游街,至十三日毕。集庙中演所装游艺机会之红。”《琼州府志》也说明正德以前,有演杂剧酬神赛会。
《猥谈》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1755年续修的《琼山县志》称“正月下浣,乡民况抬本境之神,聚会饮酒,演唱土戏。”
由此可见,在明未清初,已流行用土语演戏了,这土戏就是琼剧的前身。于后,它吸收闽南戏,广东潮州正音戏和海南民歌、道坛乐曲而逐步形成了琼剧,琼剧诞生后,主要流行于海南岛各县,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开始向海外和国内一些地区传播,雷州半岛也十分滚行,其后随华侨出洋流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现在南洋群岛还有一些班团在演出琼剧。
琼剧似乎是海南民间的戏剧, 究竟出自何一朝代, 都未曾见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不知是不是因为海南话的唱词较难翻译整理的缘故。这种理由从脑子里冒出来,都让我有些脸红,这等幼稚的想法委实让人吃惊。
琼剧其实是南戏的一支,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据说它可能出现于明代时期,在海南流行的杂剧(源于弋阳腔)的基础上,吸收闽南戏、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白字戏(潮剧)、广东梆黄、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戏、道坛乐曲等逐渐形成的一个弋阳腔支系的地方剧种。流传里,琼剧曾经流行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还被称作“南海的红珊瑚”。
琼剧的艺术遗产丰富。它的传统剧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戏(以唱功为主)如《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多出;二是武戏(以做功、武打为主)如《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等四百多出;三是文明戏,又称时装旗袍戏,如《空谷兰》、《断肠草》等一百三十多出。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古装、现代剧目,总有一千五百多出。还出现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这些剧目,故事动人,唱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琼剧的剧情, 大多数采取历史和民间的故事为题材, 以脸谱唱腔及动作来表达剧中人之身份和故事的内容, 但它和别的戏种又有着许多的不同,注重生、旦的剧情与剧路, 一般程序为先苦后甘, 恶有恶报, 善有善果, 然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后再来个团圆大结局。
琼剧的可爱也许就在于这种浑朴简单处,但这种固定的感情公式已不适合我们现在实际生活里的复杂情绪,因而我们无法把自己排到戏中的角色里。戏中种种苦难被剔去细节,然后结果总是皆大欢喜。感情简单化之后,就更为确定和坚强,也比较轻松,在戏中,它更添了千年的经验的份量。所谓戏如人生,已是大众的习惯,当所有的戏份都过于完满,它就将离现实很远,而我们年轻的眼睛,在它狭小整洁的美丽的图案中只能逃避。
琼剧里的人物,不论有什么心事,总能最终有机会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即使没有知友,也能说给观众听;所有遭受的苦难,总能有合适的人遇见相助,最终得到完满的补偿;所有相爱的人,总能在经历了种种他人制造的磨难之后,相遇于一个特殊的时刻,相拥喜极而泣。场景总是由动作、服装、脸谱的色彩与图案以及一串串的声音衔接而成,化妆和表白是极其夸张的,看惯了琼剧,就觉着生活中什么都不够热闹了。
关键字: 华侨 海南岛 特色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