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骊山——陕西行
(远远看见了骊山,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也有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之说)
(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骊山,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也许你身上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也许你与中国历史事件联系得太密切了,使你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是那么的重要,引得到西安的游人,总是试图走进你的怀抱,我就是其中一分子。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也是春风染绿骊山的季节,我从西安火车站前坐上了开往临潼区的旅游公汽。
一路上,我的眼里是刚刚泛黄的麦浪和远处茫茫的秦岭,以及在田野里劳作的农民。我的脑海里是“女娲补天”、“烽火戏诸候”、“西安事变”的故事。
远远看见了骊山,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也有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之说。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也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可惜我去时是白天,没有机会欣赏到这一美景,也算是一个遗憾。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我随游人走进山门,沿着上山3200多米的台阶,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这里有兵谏亭和蒋介石“西安事变”的藏身处。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 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1982年4月基建开挖地基时发现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积内发现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遗址。在这些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10月正式开放。华清池内的五间厅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住地。
告别骊山时已是正午时分,我在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骊山不过是八百里秦岭的中一个普通的山而已,因为历史上这里上演了一幕幕令后人深醒的故事,才使骊山这个美丽的名字永远的留在了更多人的心间。
(我随游人走进山门,沿着上山3200多米的台阶,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这里有兵谏亭和蒋介石“西安事变”的藏身处)
关键字: 兵谏亭 华清池 烽火台 秦岭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