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记忆大慈恩寺和大雁塔
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为报答母亲的慈恩,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
寺建成后,迎请高僧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
今天的大慈恩寺是当时寺院的西园,明末清初重建,仍沿用唐代建筑风格。
大雁塔原称慈恩寺浮图,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经历千辛万苦取回佛经的玄奘法师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为由,奏请建造雁塔。玄奘法师亲自参加建塔,历时两年才建成一座五层砖塔。然而,五十余年后逐渐毁坏。女皇武则天重新基建,更新改造为七层宝塔(人称七级浮屠),更加庄严雄伟。人们常说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由此而来。
大雁塔这个名字的来历,因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雁塔题名”始于唐代,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齐登大雁塔留诗题名,而武举是在小雁塔题名,象征由此平步青云。
白居易考中进士后,登上大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现在,大雁塔广场有此情景的雕塑。
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
关键字: 大雁塔 小雁塔 慈恩寺 雁塔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