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镇
凤凰镇因镇南有凤凰山而得名。在唐代这里开始有集市,那时这里叫做三汊河口。社川河、皂河、水碓沟河三水交汇于此,形成沉积三角洲,凤凰镇便依水建在这肥沃的三角洲上。据史料载,清顺治初,豫、鄂、川等地客商看中此处水运交通发达的优势,来凤凰镇经商并安居下来。在清末民国初年,商埠字号、店铺钱庄遍布满街,形成了32个大的商号。凤凰镇成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重要商贸集镇。北方的山货土特产经马帮和人驮转至此,再经水路沿汉水至汉口,而江南的丝绸、大米又经水路在此下码头,而后从旱路翻越秦岭直抵长安。在最繁荣的时期,每天有二百多家货物在码头中转。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水运的枯缩和公路交通的改善,凤凰镇失去了昔日的作用,被遗忘在深山里。
凤凰镇老街因为历史久远和交通的原因,为这里增添了一丝神秘。弯曲的街道和两边遍布的明清老房就是这里的最大特点,在这里传统的手工造纸和锻造依旧沿袭着往日的格局,产品依然销售不错。在这条东西两千多米长的古镇上至今仍完好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沿主街有一条石板覆盖的小溪,另有一条与之垂直的小溪穿镇而过,形成十字形水系。老街两旁靠街全是商铺,商铺后面是住宅,这一格局颇似云南的丽江古城。临街大门一般用结实耐磨的核桃木或漆木板做成,用土漆油染,明净光亮;门墩为石雕花卉。商铺铺面宽不盈丈,宅深却达三四十米,据说铺面的间数和房屋的纵深度都代表了当时主人的富裕程度。老街两旁的房屋都是三进三开,三个院子是逐层升高。院落的格局基本为四面坡向中央的天井,天井中有暗管将雨水排出室外,这种民居形式称为“四水归堂,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房屋用块石砌屋基,用青砖砌墙;屋顶呈人字形,每间房均用寸板镶铺,敷泥上瓦后,再在两沟瓦中缝再敷一层敷沟瓦,以防当地暴雨期间瓦沟水横溢流入屋内;屋檐前均用滴水瓦,防止雨水散布。凤凰镇的民居与关中等北方地区的民居不同,从外观上看,它更像徽州民居,粉墙青瓦,屋脊中央和两旁均有装饰,正中为莲花或梅花,两边有兽脊或龙头。这种江南民居风格,可能是当年从安徽、湖南来此经商落户的商人带来的。这些迁徙而来的外省籍客逐渐与当地的民风民俗融合,同时也保留着他们自己的一些风情习惯。大户人家的门楣上有木雕,防潮柱子是石制柱础,石材均是通过水路从外省运来的。房屋山墙由下檐而上,筑有与屋脊齐平的防火墙,以防邻房失火蔓延。从老街中规模较大和保存状态较好的10家古民居来看,山墙巍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凤凰镇的木构民居小巧玲珑,设计精致合理,防雨防潮防火性能良好,这些也是不同于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
凤凰镇有多家榨蚕丝作坊,这里的丝织品是用当地特有的榨蚕丝做成的,比起桑蚕丝榨蚕丝更为经久耐用,在古代这些蚕丝织物通过山路和水路运到西安和武汉,很受青睐。至今这里的女人们依旧自己抽丝、漂染、纺纱,但由于产量极小,外观也不能和现代化机器纺出的产品相比,自然也没有了往日的名气。凤凰镇还出产多种中草药,其他还有皮纸、打铁、纺花、纸扎、竹编、刺绣等。这里盛产核桃、板栗、香椿、黑木耳和银杏果。这里的风味小吃绿色天然,有神仙豆腐、洋芋糍粑、豆酱腊肉、苦荞凉粉等,单是其名字就令人馋涎欲滴。这里流行汉剧二簧、柞水花鼓,这里到处吟唱着山歌小调。这里家家养花,有菊花、牡丹、芍药、竹子、桂花等。这里的女子多具江南女子的阴柔秀美,男子也不乏北方汉子的阳刚粗犷。这里既不是单纯的秦风秦韵,也不是纯正的江汉湖广文化,而是混杂融合,独具特色。
关键字: 三汊河口 凤凰山 凤凰镇 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