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探访之一
“函谷关”,仅听这3个字,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联想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时代。2000多年以前,从群雄纷争到秦灭六国,天下一统,再到楚败于汉的史诗般的战争,函谷关都是最忠实的见证者。 从郑州出发,上连霍高速公路向西,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凝重。车过洛阳,地貌从沟壑纵横的丘陵向起伏平缓的高原过渡。灰褐色的土地茫茫无际,还没有融化的积雪在透过薄雾的阳光下莹莹闪亮。2000多年前,一样的阳光照在秦兵的铁甲上,反射出刺眼的寒光,两军阵前,战马齐喑,旌旗猎猎,霎时间杀声震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150公里的车速使窗外的景物飞快地向后退去,公路两旁标注着“新安”、“渑池”的地界指示牌更成了一闪而过的符号,遥想当年,这里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 还是在这条路上,项羽带领40万楚兵和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浩浩荡荡向秦国的都城咸阳进发。走到新安,秦兵的心情复杂起来:“如果能攻破函谷关、灭了秦国,当然好;可一旦失败,秦王必然要杀了咱们的父母妻子……”这种议论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和手下的大将商量:这么多秦兵,如果进了关不听指挥就太危险了。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20余万人新安城南”。我们难以想像40万人是如何先杀后埋20余万人的。但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这种血腥的屠杀并非绝无仅有,关于类似的事件,无论是司马迁还是司马光,叙述时都极其超然而且简洁:……秦攻韩、魏,斩首24万……秦取阳城、负黍,斩首4万……攻赵,取20余县,首虏9万。 这还不是最惨的,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一次活埋了40万人!真是杀人如草不闻声的年代。 路过渑池,自然会想到蔺相如,秦赵会盟台应该就在路边不远的地方,当年秦王要与赵王“和好”,会盟于此,陪同赵王去参加谈判的蔺相如看到自己的国君被侮辱,马上起来反击,给不可一世的秦王来了个“贴身紧逼”,威胁道:“大王在我五步之内,就让我脖子里的血溅到你的身上吧!”历史上这次会盟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恃强凌弱的秦昭王继“完璧归赵”后又一次败给了大智大勇的蔺相如。2000多年过去了,想起他当时说的话,还觉得言犹在耳,荡气回肠! 从灵宝下高速公路,函谷关就在眼前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秦函谷关,在离这儿不远的北边和新安县分别还有魏、汉两处函谷关的遗址。秦函谷关的建关时间最早,名气也最大,据记载,3000多年前周康王时就已经置关了,战国时西秦派重兵据守,凭险恃强,屡胜诸侯国,终于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后人称之为秦函谷关。 如今的秦函谷关的关楼和城墙是上世纪90年代重修的仿汉建筑,远远望去,城墙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建于陡峭的两峰之间,高约十几米,正中留有两个门洞,洞上石碣刻着“函谷关”三字,门洞上矗立着两座三层悬山式城楼,气势还算雄伟,但远没有想像中的味道。正是隆冬时节,景区里面很少游客。我们随着导游参观了鸡鸣台、望气台、太初宫等景点,也都是新建或重修的建筑,古老的东西早已销蚀殆尽了。中原的许多古迹都是这样,如果参观者缺少了联想和回忆,看的东西也就平淡无奇,反之,即便是一个小土堆、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也足够你发思古之幽情了。记得一位中国作家说,他站在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前面,除了觉得壮观,什么感觉也没有;而坐火车翻越秦岭路过阳平关时,停车两分钟也要下车看看,在站台上吸一口那里的空气,心中豪情便难以抑制…… 眼前的鸡鸣台本来就是个土坡,如果不知道“鸡鸣狗盗”的典故,看它就没有丝毫的意义了。 战国时齐人孟尝君在秦国当宰相,很多大臣因为妒忌在秦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听信谗言的秦王把他抓了起来准备杀掉。孟尝君指使手下人去秦王的爱妃处求救。这女人也很干脆,答应帮他的忙,但提出条件,一定要得到孟尝君入秦时送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大衣。孟尝君手下有位擅长狗盗的门客,晚上披着狗皮,从狗洞钻进秦宫偷出了那件大衣。如愿以偿的妃子果真吹起了枕头风,说服秦王放了孟尝君。脱身的孟尝君带着门客向齐国逃跑,到函谷关时才半夜,按照秦国的法律,鸡鸣开关。其中又有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爬上附近土坡,学公鸡打起了鸣,引得周围村庄的公鸡都叫了起来,孟尝君才得以逃出函谷关……鸡鸣台便由此而来。 函谷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西据衡岭高原,东临弘农绝溅,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因此得名。战国时代,它是秦国通往中原的门户,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它是洛阳通往秦都咸阳的要冲,那个时候,函谷关下面的通道的重要程度就相当于今天的310国道、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 翻开经典史书,会发现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战役都与函谷关密切相连。最早的战事大概是在商朝,距今3000多年,武王伐纣时经过函谷关,当时叫桃林塞,守塞的官员为武王替天行道之举所感动,将这一天险拱手相让,于是武王率军出塞与诸侯在孟津召开大会。两年之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遣散战马,刀枪入库,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动兵。他的想法太天真了,化剑为犁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到了春秋战国,函谷关已是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了。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联合攻打秦国,到了函谷关,大败而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孟尝君逃出函谷关后,于公元前298年率领齐、韩、魏三国的军队讨伐秦国,在函谷关前僵持了3年,最后秦国割让了3座城池,三国联军才退了兵。如今,持续不断的巴以冲突让世界都感到头疼,美国人提出让以色列用土地换和平的建议,岂不知在2300年前的中国就有先例了。 公元前247年,秦军伐魏,信陵君魏无忌率五国联军反击,秦被迫退回函谷关,联军无力破关,只得退兵。 “函谷关”,仅听这3个字,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联想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时代。2000多年以前,从群雄纷争到秦灭六国,天下一统,再到楚败于汉的史诗般的战争,函谷关都是最忠实的见证者。 从郑州出发,上连霍高速公路向西,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凝重。车过洛阳,地貌从沟壑纵横的丘陵向起伏平缓的高原过渡。灰褐色的土地茫茫无际,还没有融化的积雪在透过薄雾的阳光下莹莹闪亮。2000多年前,一样的阳光照在秦兵的铁甲上,反射出刺眼的寒光,两军阵前,战马齐喑,旌旗猎猎,霎时间杀声震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150公里的车速使窗外的景物飞快地向后退去,公路两旁标注着“新安”、“渑池”的地界指示牌更成了一闪而过的符号,遥想当年,这里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啊! 还是在这条路上,项羽带领40万楚兵和刚刚投降的20万秦兵浩浩荡荡向秦国的都城咸阳进发。走到新安,秦兵的心情复杂起来:“如果能攻破函谷关、灭了秦国,当然好;可一旦失败,秦王必然要杀了咱们的父母妻子……”这种议论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和手下的大将商量:这么多秦兵,如果进了关不听指挥就太危险了。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20余万人新安城南”。我们难以想像40万人是如何先杀后埋20余万人的。但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这种血腥的屠杀并非绝无仅有,关于类似的事件,无论是司马迁还是司马光,叙述时都极其超然而且简洁:……秦攻韩、魏,斩首24万……秦取阳城、负黍,斩首4万……攻赵,取20余县,首虏9万。 这还不是最惨的,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一次活埋了40万人!真是杀人如草不闻声的年代。 路过渑池,自然会想到蔺相如,秦赵会盟台应该就在路边不远的地方,当年秦王要与赵王“和好”,会盟于此,陪同赵王去参加谈判的蔺相如看到自己的国君被侮辱,马上起来反击,给不可一世的秦王来了个“贴身紧逼”,威胁道:“大王在我五步之内,就让我脖子里的血溅到你的身上吧!”历史上这次会盟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恃强凌弱的秦昭王继“完璧归赵”后又一次败给了大智大勇的蔺相如。2000多年过去了,想起他当时说的话,还觉得言犹在耳,荡气回肠! 从灵宝下高速公路,函谷关就在眼前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秦函谷关,在离这儿不远的北边和新安县分别还有魏、汉两处函谷关的遗址。秦函谷关的建关时间最早,名气也最大,据记载,3000多年前周康王时就已经置关了,战国时西秦派重兵据守,凭险恃强,屡胜诸侯国,终于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后人称之为秦函谷关。 如今的秦函谷关的关楼和城墙是上世纪90年代重修的仿汉建筑,远远望去,城墙自南向北一字排开,建于陡峭的两峰之间,高约十几米,正中留有两个门洞,洞上石碣刻着“函谷关”三字,门洞上矗立着两座三层悬山式城楼,气势还算雄伟,但远没有想像中的味道。正是隆冬时节,景区里面很少游客。我们随着导游参观了鸡鸣台、望气台、太初宫等景点,也都是新建或重修的建筑,古老的东西早已销蚀殆尽了。中原的许多古迹都是这样,如果参观者缺少了联想和回忆,看的东西也就平淡无奇,反之,即便是一个小土堆、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也足够你发思古之幽情了。记得一位中国作家说,他站在世界上最大的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前面,除了觉得壮观,什么感觉也没有;而坐火车翻越秦岭路过阳平关时,停车两分钟也要下车看看,在站台上吸一口那里的空气,心中豪情便难以抑制…… 眼前的鸡鸣台本来就是个土坡,如果不知道“鸡鸣狗盗”的典故,看它就没有丝毫的意义了。 战国时齐人孟尝君在秦国当宰相,很多大臣因为妒忌在秦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听信谗言的秦王把他抓了起来准备杀掉。孟尝君指使手下人去秦王的爱妃处求救。这女人也很干脆,答应帮他的忙,但提出条件,一定要得到孟尝君入秦时送给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大衣。孟尝君手下有位擅长狗盗的门客,晚上披着狗皮,从狗洞钻进秦宫偷出了那件大衣。如愿以偿的妃子果真吹起了枕头风,说服秦王放了孟尝君。脱身的孟尝君带着门客向齐国逃跑,到函谷关时才半夜,按照秦国的法律,鸡鸣开关。其中又有一位擅长口技的门客爬上附近土坡,学公鸡打起了鸣,引得周围村庄的公鸡都叫了起来,孟尝君才得以逃出函谷关……鸡鸣台便由此而来。 函谷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西据衡岭高原,东临弘农绝溅,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因此得名。战国时代,它是秦国通往中原的门户,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它是洛阳通往秦都咸阳的要冲,那个时候,函谷关下面的通道的重要程度就相当于今天的310国道、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 翻开经典史书,会发现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和战役都与函谷关密切相连。最早的战事大概是在商朝,距今3000多年,武王伐纣时经过函谷关,当时叫桃林塞,守塞的官员为武王替天行道之举所感动,将这一天险拱手相让,于是武王率军出塞与诸侯在孟津召开大会。两年之后,天下归周,武王又在这里解散军队,遣散战马,刀枪入库,向天下表示太平,不再动兵。他的想法太天真了,化剑为犁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到了春秋战国,函谷关已是刀光剑影、烽火连天了。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联合攻打秦国,到了函谷关,大败而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孟尝君逃出函谷关后,于公元前298年率领齐、韩、魏三国的军队讨伐秦国,在函谷关前僵持了3年,最后秦国割让了3座城池,三国联军才退了兵。如今,持续不断的巴以冲突让世界都感到头疼,美国人提出让以色列用土地换和平的建议,岂不知在2300年前的中国就有先例了。 公元前247年,秦军伐魏,信陵君魏无忌率五国联军反击,秦被迫退回函谷关,联军无力破关,只得退兵。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秦出函谷关迎敌,大败五国军队。由此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 古代的中国帝王热衷于修城筑关,在冷兵器时代,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一夫当关,万夫莫克”的函谷关在战国时代似乎就是“天下”的象征,七国争雄,六国始终未能攻克此处天险,而西秦的百万铁甲正是东出函谷关,成就了始皇帝天下一统的霸业。 可以说,地理优势是秦统一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函谷关功不可没。
关键字: 函谷关 联想 英雄时代 风景 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