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居住民俗
侗族聚族而居,单家独户居住的情况极少。大寨三五百户,小寨也有十五六户。族村落多为绿树环抱。寨内鼓楼高耸,四周布满鱼塘,有的还把粮仓建于塘上,既可防火,又可防鼠。鼓楼是侗族一村一寨或一族的标志,是议事和文化娱乐的中心。如全村同一姓,就共建一座鼓楼于村寨中心;若是数姓杂居,则各姓所聚居的中心分别建鼓楼。鼓楼是宝塔式的亭阁,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四方形的殿式建筑;上半部是重檐斗拱,一般呈四面滴水或六面滴水,也有呈八面滴水的。由下而上依次缩小,呈宝塔状,层数多为奇数,三五层至十五层不等,高于全村所有房屋。著名的三江马胖鼓楼,建于民国17年(1928年),楼高13米,鼓楼内大厅达132平方米,大厅板壁上和楼顶中央均有以侗乡风光和吉祥花鸟为内容的精美画图和雕刻。鼓楼造型美观,气势高昂庄重,是典型的侗族建筑。
侗族聚居的地方常有河溪,有河必有桥。桥梁大都建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木架桥等。其中长廊式的“风雨桥”最为著名。整个建筑为石礅木身结构,桥礅以青石加工后垒砌而成,旧时没有钢筋水泥,只用灰浆;桥身以木头凿榫穿枋衔接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桥面并排数根木头骨架,上铺木板;桥顶竖柱立架,盖以青瓦,如亭阁屋顶,整座桥就是躲风避雨的长廊通道。桥内有栏干坐凳,供人歇息;各梁柱及连接枋板还有雕刻或描绘有图案包括飞禽走兽的饰样。“风雨桥”既是通行的要道和挡风避雨场所,又是休息娱乐的好去处。最著名的三江程阳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与我国的赵州桥(石拱桥)、泸定桥(铁索桥)以及罗马的诺娃上沃桥(钢梁桥)齐名,同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
侗族有唱歌、演戏之俗,故近百户人家的侗寨除修建鼓楼外,还建有戏台。戏台形似鼓楼,一般为二层,每层高约2米,第二层为舞台。台前建有岩坪,以青石板铺成,为观看演出场地,也是人们茶余饭后休息乘凉之处。
侗族一般不饮河水饮井水,每个村寨旁和茶亭附近都有泉眼,村民常用大石板将泉眼围成水池,俗称“石井”。井上盖一块大石板,用以遮住雨水和随风飘落的树叶和杂物,保持饮水清洁。较大的石井还修建井亭,亭柱上挂着一排竹筒做的竹杯或竹瓢,供人取水饮用。亭内有木板长凳,可供小憩。
侗族也居住干栏,一般为木瓦结构。一座干栏木楼一般二三层高,除房顶盖瓦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成,整座楼也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坚固。一般为2开间或3开间1幢。每间宽约4米,两端有偏厦,呈四面滴水,屋顶垒一堆瓦,或砌一“金钱”。廊前皆设门窗,有的装以木格或花格窗门,有的用木条于外壁镶几何图案。有的还在四周廊道上围以栏杆,呈“走马转角楼”。干栏一般是一家一幢。三江县的苗江、八江、林溪一带侗族,因聚族而居,他们便将同族房屋建在一起,廊椽相接,可以互通。地势较平坦的村寨,房屋紧连,前后成排,整齐美观。建在河边或陡坡的寨子,则依地势建吊脚楼,外面的柱脚,有的高达二三丈。有的干栏建筑还于楼前檐附以木格门窗,龙头穿柱,檐柱吊以“金瓜”,窗子雕缕龙凤。
关键字: 防火 防鼠 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