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居住风俗
苗族大多聚族而居,几家或几十家住一个村寨,大的村寨一二百户。村寨的房屋紧密相邻,三五十栋或一二百栋紧挨在一起。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一般与壮、彝、仡佬族杂居,每寨七八户、十几户不等,三四十户以上的大寨较为少见。
苗族的村旁常保留几株或几十株参天大树,俗称“水口林”。过去,还在村寨四周种荆棘为篱,高五六尺,纵横交错,人畜均难通过;在进村的路口建一小木楼作寨门,晚上由守寨人或最后收工者关闭寨门。寨中一般有公共场所,并建有戏台,平时供人们休息和儿童做游戏,节日时供人们聚会娱乐。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寨,寨中挖有水井,井上建有亭阁,既可保护水源清洁,又可供人乘凉。
苗族居住地区木材多,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又常以杉木皮、茅草或瓦片盖房顶。旧时,多数苗胞住在杉木皮盖的木房、草房或十分简陋的“杈杈房”里。“杈杈房”以木头交叉搭棚,上盖茅草,用茅草、树枝或竹片编篱为墙,再糊上泥巴,用以挡风。现时已多建楼房。融水、三江、龙胜等地的苗族多住吊脚楼。人们利用山坡的斜度,在山坡的下方竖较长的木柱支撑,上方则竖较短的木柱支撑,铺板为楼,楼下堆放杂物。木楼的窗户一般开得很小,室内阴暗,但可避风寒。融水、三江等地的苗族村寨,寨内房屋大都紧紧相靠,谷仓则建在村边寨头,以免一旦村寨失火,殃及粮食。
族住房多为5柱3间,也有7柱5间的。有的人家还根据地势,在两头配建横屋,在正屋前檐下再配上比檐口低50厘米左右的重檐,以加大门楼的宽度。
现在苗族的房屋正中一间是堂屋,左边一间做火塘,右边一间分里外两个卧室或是用作贮藏室。过去,苗族的屋内布局以火塘为中心,人们的起居、饮食、祭祖、敬神、打坐均在火塘旁。火塘用青石板砌成,再用椿木围成正方形,然后在火塘周围用质地坚硬的木地板铺“地楼”。“地楼”离地面约30厘米,苗族称之为“拉总”或“总站”,意为“床铺”或“冷铺”。平时,火塘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有的人家还用桐油油得油光锃亮。现在苗家多有了木架床,晚上睡觉不再卧在火塘旁,借火取暖御寒,但火塘边仍是安灵设位祭祀祖先的地方。所以,到苗家作客,如未得到主人邀请,不能在“地楼”火塘边的凳子上坐。当主人邀请就座时,必须到外面擦掉鞋子上的泥巴,然后再到火塘旁坐下。
关键字: 仡佬族 房屋 自治县 苗族 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