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坛
月坛,古称夕月坛,位于北京阜成门外西南,现今南礼士路西边。始建于明代嘉靖9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于秋分亥时祭拜夜明神(月亮及星宿)的地方。每逢丑、辰、未、戌年,皇帝亲临,其它年份由武职大臣替代。1955年北京市政府将月坛辟为公园,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天、地、日、月四坛中,月坛的建筑规模最小,但损坏最为严重。据园内的文字介绍,早在清朝末期,月坛因年久失修,开始荒废。民国时期,曾作为兵营与学校。日军占领北平期间,坛内的古树被劫伐殆尽。新中国建立后,因城市改造,月坛的光恒街牌坊被拆。“文革”期间,月坛遭受了更大的破坏,四周坛墙大部分被拆毁,祭坛被拆除。1969年,在祭坛的位置,矗立起电视发射塔,并在坛南果园构建地下人防工事,坛内古建筑被多家单位封闭占用,致使月坛失去了坛庙环境与风格。1983年,西城区园林局成立月坛管理处,开始对月坛进行管理,将坛南果园改建成“邀月园”景区,随后陆续在园区建立了邮票交易市场、花鸟市场、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园区的地下人防工程也改建为天外天小商品市场,并于1991年开始售票入园。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皇家坛庙格局作为古都历史文化的一项内容,重新进入城市规划的视野。2004年月坛闭园,经过3年的治理修缮,于2007年4月重新开园,仍为售票公园,门票1元。
月坛公园按历史形成的格局,分为南北两区。
北区为古坛区,拆毁的坛墙已重新恢复,破败的钟楼、具服殿已接近修缮完毕,种植了大面积的桧柏,以突出凝重、肃穆的坛庙环境与气氛。但中央电视台发射塔还无法在近期迁走,致使祭坛及相关的神库、宰牲亭等古建筑还不能得以恢复供游客参观游览。
(南礼士路边的东天门)
(北神路)
(修缮后的钟楼)
(修复中的具服殿,殿前堆放着建筑垃圾,只拍摄了上部)
(高高的电视塔矗立在祭坛的位置上)
(祭坛东侧的三棂星门、北侧的单棂星门,祭坛因电视塔及附属设施,仍被封闭)
(东神路,皇帝步入祭坛的主路)
(坛内的东天门、门上檐角)
(修复后的坛墙、坛墙上的绿琉璃瓦)
(在西坛墙上,墙体设置一处玻璃橱窗,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明代坛墙的遗存)
(这东西好像叫门礅吧,不十分确定,请懂行的朋友指点) 南区为园林休闲区,以“月”文化为主题,设置了数处形态各异的小型景观、景区,以蜿蜒曲折的小径相连,呈现出浪漫、秀巧的花园氛围和民俗情趣,成为附近居民健身休闲及夜晚赏月的场所。
关键字: 南礼士路 历史文化 古建筑 电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