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日
七点半,手机的闹铃准时响起,世界名曲的旋律把我从或美好或温馨或恐怖或荒诞的梦境中生生地惊回到“现世”,仿佛一个附体的灵魂如飞天一般霎那间从七窍飞散而去,只剩下即脑海里即将忘记的片断若隐若现地纠缠着沉甸甸的身体。我在想为什么这段音乐用手机放出来是这样地呆板生硬和毫无声气,真是一段不折不扣的“惊魂曲”。
走出大楼,停在路边是我忠实的白色夏利,又蒙上了一层斑驳的尘土,忠实地反映着北京近期的污染指数。有时真懒得去洗了,反正本来也不是什么好车。这正好比丑陋女人的悲哀,破罐破摔的可能性往往大于自强不息的几率。
像往常一样,开门的时候手指依然被静电刺了一下。幸好已经习惯了,几乎形成了条件反射,我猜想如果哪一天没有了静电我反而会大感异样,一定会把手掌反复靠近车门,焦急地期待着那闪光时刻的到来。看来“受虐狂”并不一定是一种病态,而很可能是“牛顿第一定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忠实体现。
很快来到楼前的马路上,这是一条“城市次干道” --- 或者叫“农村主干道”,在这条路上会出现的车型包括:小轿车,大卡车,双节大公共汽车,单节大公共汽车,单节小公共汽车,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三轮人力车,人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障车,马车,驴车,等等,是一幅反映人类文明从刀耕火种到大工业生产进程的“清明上河图”。
以前我总在附近一个标有“禁止掉头”标记的地方掉头,曾被罚过五块十块的,也没在意。直到《新交通法》颁布后的某一天,一个交警骑着摩托忽然从后面追上我,宣判我为违章掉头,然后不容分说给了我两个选择:“200块钱2分”或“100块钱3分”。幸好我的交通卡刚刚清零,为了不让我的储蓄卡也清零,不得不选择了后者。就这样我在上班的路上瞬间失去了100块钱,我想起从前坐公车时票价是2块钱 ----《新交通法》究竟引起了多少“心绞痛”发,这个数据一定被封存在机密数据库里,待50年后在“史海钩沉”之类的电视节目里,由肃穆庄严的主持人沉痛宣布。
直到后来我才想到,一个确定的违章行为为何会有2种惩罚措施?这不得不使我怀疑那个交警的心态是否平和。打那以后我心有余悸,再也没有在那里违章掉头。由此可见,惩罚的意义在于为生命雕刻出不同程度的划痕,这是人类选择群居生活和拥有社会属性的代价。
为了方便地进入停车线,我每天都要从自行车道逆行大约100米。每次我都会打开双蹦灯以示警告和歉意,并且不去直视迎面而来的骑车人的双眼。但那些眼神基本都是麻木的,甚至没有些许的愤怒或不屑,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反而会使我感到惶恐,群体的无意识状态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以摧枯拉朽之势毁灭偶尔存在的有意识,让一切归于麻木的平淡,并让人感觉不到任何需要变化或更改的理由,在互为因果的混沌中维持现状。这就是我仍然每天在此逆行的原因,我希望有一天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了。
收停车费的人身着黄色的衣服,有时还戴一顶黄色的帽子,颇似革命影片中的反面角色。他们收取费用的多少曾一度跟“是否要发票”有紧密地关系,这是延续了“公家赚大钱,个人赚小钱”的朴素哲学思想。但后来某些“公家”显然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每月下固定的指标,这就好比地主要佃农每个月都要交上固定的租子,而不管他是怎么种庄稼一样。这个政策的出台打破了停车管理人和司机维系已久的“双赢”局面,不失为一个基于“人性本恶”假设的英明之举。而那些基于“人性本善”、“自我约束”的思路制定的经济制度和管理制度基本是行不通的,在北京第二监狱里可以找到很多相应的证据。
在北京某些拥堵严重的路口,经常有些姿态各异的人穿梭在排队等候的车辆之间。这些人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卖东西的小贩,他们经营的商品包括报纸,地图,汽车用品等。常常有人左臂挎着三、四个方向盘套,右手擎着刷车的掸子在车辆之间的夹缝中走过,目光流转,左顾右盼,仿佛多情的女子居高临下地扫视着台下前来应聘的郎君,以决定手中的绣球应该抛给谁。掸子的布头儿随着他的步伐有节奏地上下颤动,又使人感觉他是京剧里的老生,手拿马鞭颤悠悠地走过。我很怀疑这种生意每天能够产生多少现金流。第二种是要饭的,他们一般是拄着木棍,捧着一个搪瓷杠子站在车窗外作揖。大概作三遍以后,如果还没有效果,那就转移去旁边的车子。据我的观察,这些人在此反复乞讨的结果几乎都是“未遂”。有时我怀疑他们已经忘了这件事的目的,只是下意识地从这辆车作到那辆车。而坐在车里的人此时一般都是面无表情,或者故意把头扭向里面跟同伴谈笑。此时如果有一队低年级小学生恰好在旁边出现,他们的带队老师一定会兴奋地说:“同学们快看,这就是成语‘视而不见’的意思”。第三种人是发小广告和名片的。其内容以二手车交易,房地产信息和附近新开张饭馆的广告为主。这些人往往面露沧桑,意志坚定。走到你的车前不容分说,就把一页纸塞到雨刷下面、反光镜夹缝或车门扶手里面。可怜的你此时只能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塞进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却无能为力,然后再费劲地把它们甩出去 --- 这真是一种“强暴”的体验。
由此我想,如果以后北京路口的交通更为拥堵,那此处的业态将更加百花齐放。那时的你坐在车里的情景很可能是这样的:突然有人敲左侧车窗,窗外赫然立着一瞎眼老头儿,手中一把胡琴,身旁乃一素衣少女。老头目光平视遥远的地平线,幽然发话:“先生点首歌吧,我孙女《潇洒走一回》唱得最好,5块钱唱三遍”。你刚把他们打发走,右侧忽又传出声音:“这位施主,中庭饱满,印堂生光,丰神爽朗,翩翩欲仙,真乃性情中人,不知可否有缘听贫道将前世今生一一道来?”原来是一凤冠霞披,鹤发童颜的道长,后背插着一面太极八卦大旗。你刚动了念头,车后面忽然“嘭”的一声巨响,仿佛是发生了爆胎,于是顾不得仙人指点,慌忙开门下车。没想到迎面走过来一个“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汉子,手捧一个鼓鼓囊囊的纸包,情真意切地说:“大哥来包爆米花吧,现爆的,还热着呢”。此时你才注意到马路的隔离栏旁边躺着一个还冒着青烟的黑黢黢的爆米花机。可巧的是你此时并不想吃东西,只好回到车中,但居然发现副驾驶座位上坐着一个陌生男子,此男子言简意赅:“办证。立等可取。”这段时间你正发愁缺一个高端学历,于是立刻答应下来。 半小时后,汽车终于可以缓缓启动并逐步开始左转弯。而前挡风玻璃处除了小区的停车证,还多了一个“emba”的证书。但你自己心里清楚,你除了已经具备了“emba”的体型,和这个概念没有任何关联,但毕竟没有耽误这一段塞车的时间,于是欢欣鼓舞地把车速控制在5公里左右。
走进写字楼的大堂,等待电梯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面无表情地等待着将自己的身体挤进那狭小的空间。这里电梯的一大特点为,电梯门的内侧是光亮的,仿佛是镜子一般。这样人们纷乱的目光就会在镜子中相会,以至于不得不和熟识的面孔互相点头致意 --- 虽然两个人都是面向同一个方向。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有些人会选择把头低下,目光射向自己的双脚。所以如果想要快速判断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性格,而又不能说话,那么把他扔到这个电梯里是个好方法 --- 低下头的是内向,不低头的是外向。 而仰起头对着摄像头傻笑的是物业电梯监控员工的亲戚或朋友。偶尔有人不得不在电梯里接听电话,这样在这种摩肩接踵亲密无间却又鸦雀无声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其他人都被迫成为了洗耳恭听的忠实听众。我常担心会有些不宜公开的个人私语泄漏,而导致周围集体的尴尬难堪,幸好这种情况似乎还未发生过。在现代社会中,能让这么多并不熟悉的人挤在这样的空间里,除了公共汽车可能也就是电梯了。现在北京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公共汽车的拥挤程度应该缓和了一些。不知道以后的写字楼里会不会有大量“私家电梯”出现:一些“成功人士”早上匆匆赶来,手里握着电梯遥控器,“哔哔”两声后自己的电梯大门在4、5米外打开,欢迎主人的来到。而不远处依然是公共电梯的大长队,从那里那些正在努力成为‘成功人士’的人士投来艳羡的目光,并且交头接耳和窃窃私语:“现在的‘电梯购置税’ 还是太贵,便宜点我也买一个……” “可不是吗,‘停梯费’也不便宜啊,而且咱这只有计时,没包月,这谁受得了…”七点半,手机的闹铃准时响起,世界名曲的旋律把我从或美好或温馨或恐怖或荒诞的梦境中生生地惊回到“现世”,仿佛一个附体的灵魂如飞天一般霎那间从七窍飞散而去,只剩下即脑海里即将忘记的片断若隐若现地纠缠着沉甸甸的身体。我在想为什么这段音乐用手机放出来是这样地呆板生硬和毫无声气,真是一段不折不扣的“惊魂曲”。
走出大楼,停在路边是我忠实的白色夏利,又蒙上了一层斑驳的尘土,忠实地反映着北京近期的污染指数。有时真懒得去洗了,反正本来也不是什么好车。这正好比丑陋女人的悲哀,破罐破摔的可能性往往大于自强不息的几率。
像往常一样,开门的时候手指依然被静电刺了一下。幸好已经习惯了,几乎形成了条件反射,我猜想如果哪一天没有了静电我反而会大感异样,一定会把手掌反复靠近车门,焦急地期待着那闪光时刻的到来。看来“受虐狂”并不一定是一种病态,而很可能是“牛顿第一定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忠实体现。
很快来到楼前的马路上,这是一条“城市次干道” --- 或者叫“农村主干道”,在这条路上会出现的车型包括:小轿车,大卡车,双节大公共汽车,单节大公共汽车,单节小公共汽车,两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三轮人力车,人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障车,马车,驴车,等等,是一幅反映人类文明从刀耕火种到大工业生产进程的“清明上河图”。
以前我总在附近一个标有“禁止掉头”标记的地方掉头,曾被罚过五块十块的,也没在意。直到《新交通法》颁布后的某一天,一个交警骑着摩托忽然从后面追上我,宣判我为违章掉头,然后不容分说给了我两个选择:“200块钱2分”或“100块钱3分”。幸好我的交通卡刚刚清零,为了不让我的储蓄卡也清零,不得不选择了后者。就这样我在上班的路上瞬间失去了100块钱,我想起从前坐公车时票价是2块钱 ----《新交通法》究竟引起了多少“心绞痛”发,这个数据一定被封存在机密数据库里,待50年后在“史海钩沉”之类的电视节目里,由肃穆庄严的主持人沉痛宣布。
直到后来我才想到,一个确定的违章行为为何会有2种惩罚措施?这不得不使我怀疑那个交警的心态是否平和。打那以后我心有余悸,再也没有在那里违章掉头。由此可见,惩罚的意义在于为生命雕刻出不同程度的划痕,这是人类选择群居生活和拥有社会属性的代价。
为了方便地进入停车线,我每天都要从自行车道逆行大约100米。每次我都会打开双蹦灯以示警告和歉意,并且不去直视迎面而来的骑车人的双眼。但那些眼神基本都是麻木的,甚至没有些许的愤怒或不屑,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反而会使我感到惶恐,群体的无意识状态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以摧枯拉朽之势毁灭偶尔存在的有意识,让一切归于麻木的平淡,并让人感觉不到任何需要变化或更改的理由,在互为因果的混沌中维持现状。这就是我仍然每天在此逆行的原因,我希望有一天没有必要再这样做了。
收停车费的人身着黄色的衣服,有时还戴一顶黄色的帽子,颇似革命影片中的反面角色。他们收取费用的多少曾一度跟“是否要发票”有紧密地关系,这是延续了“公家赚大钱,个人赚小钱”的朴素哲学思想。但后来某些“公家”显然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每月下固定的指标,这就好比地主要佃农每个月都要交上固定的租子,而不管他是怎么种庄稼一样。这个政策的出台打破了停车管理人和司机维系已久的“双赢”局面,不失为一个基于“人性本恶”假设的英明之举。而那些基于“人性本善”、“自我约束”的思路制定的经济制度和管理制度基本是行不通的,在北京第二监狱里可以找到很多相应的证据。
在北京某些拥堵严重的路口,经常有些姿态各异的人穿梭在排队等候的车辆之间。这些人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卖东西的小贩,他们经营的商品包括报纸,地图,汽车用品等。常常有人左臂挎着三、四个方向盘套,右手擎着刷车的掸子在车辆之间的夹缝中走过,目光流转,左顾右盼,仿佛多情的女子居高临下地扫视着台下前来应聘的郎君,以决定手中的绣球应该抛给谁。掸子的布头儿随着他的步伐有节奏地上下颤动,又使人感觉他是京剧里的老生,手拿马鞭颤悠悠地走过。我很怀疑这种生意每天能够产生多少现金流。第二种是要饭的,他们一般是拄着木棍,捧着一个搪瓷杠子站在车窗外作揖。大概作三遍以后,如果还没有效果,那就转移去旁边的车子。据我的观察,这些人在此反复乞讨的结果几乎都是“未遂”。有时我怀疑他们已经忘了这件事的目的,只是下意识地从这辆车作到那辆车。而坐在车里的人此时一般都是面无表情,或者故意把头扭向里面跟同伴谈笑。此时如果有一队低年级小学生恰好在旁边出现,他们的带队老师一定会兴奋地说:“同学们快看,这就是成语‘视而不见’的意思”。第三种人是发小广告和名片的。其内容以二手车交易,房地产信息和附近新开张饭馆的广告为主。这些人往往面露沧桑,意志坚定。走到你的车前不容分说,就把一页纸塞到雨刷下面、反光镜夹缝或车门扶手里面。可怜的你此时只能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塞进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却无能为力,然后再费劲地把它们甩出去 --- 这真是一种“强暴”的体验。
由此我想,如果以后北京路口的交通更为拥堵,那此处的业态将更加百花齐放。那时的你坐在车里的情景很可能是这样的:突然有人敲左侧车窗,窗外赫然立着一瞎眼老头儿,手中一把胡琴,身旁乃一素衣少女。老头目光平视遥远的地平线,幽然发话:“先生点首歌吧,我孙女《潇洒走一回》唱得最好,5块钱唱三遍”。你刚把他们打发走,右侧忽又传出声音:“这位施主,中庭饱满,印堂生光,丰神爽朗,翩翩欲仙,真乃性情中人,不知可否有缘听贫道将前世今生一一道来?”原来是一凤冠霞披,鹤发童颜的道长,后背插着一面太极八卦大旗。你刚动了念头,车后面忽然“嘭”的一声巨响,仿佛是发生了爆胎,于是顾不得仙人指点,慌忙开门下车。没想到迎面走过来一个“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汉子,手捧一个鼓鼓囊囊的纸包,情真意切地说:“大哥来包爆米花吧,现爆的,还热着呢”。此时你才注意到马路的隔离栏旁边躺着一个还冒着青烟的黑黢黢的爆米花机。可巧的是你此时并不想吃东西,只好回到车中,但居然发现副驾驶座位上坐着一个陌生男子,此男子言简意赅:“办证。立等可取。”这段时间你正发愁缺一个高端学历,于是立刻答应下来。 半小时后,汽车终于可以缓缓启动并逐步开始左转弯。而前挡风玻璃处除了小区的停车证,还多了一个“emba”的证书。但你自己心里清楚,你除了已经具备了“emba”的体型,和这个概念没有任何关联,但毕竟没有耽误这一段塞车的时间,于是欢欣鼓舞地把车速控制在5公里左右。
走进写字楼的大堂,等待电梯的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面无表情地等待着将自己的身体挤进那狭小的空间。这里电梯的一大特点为,电梯门的内侧是光亮的,仿佛是镜子一般。这样人们纷乱的目光就会在镜子中相会,以至于不得不和熟识的面孔互相点头致意 --- 虽然两个人都是面向同一个方向。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有些人会选择把头低下,目光射向自己的双脚。所以如果想要快速判断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性格,而又不能说话,那么把他扔到这个电梯里是个好方法 --- 低下头的是内向,不低头的是外向。 而仰起头对着摄像头傻笑的是物业电梯监控员工的亲戚或朋友。偶尔有人不得不在电梯里接听电话,这样在这种摩肩接踵亲密无间却又鸦雀无声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其他人都被迫成为了洗耳恭听的忠实听众。我常担心会有些不宜公开的个人私语泄漏,而导致周围集体的尴尬难堪,幸好这种情况似乎还未发生过。在现代社会中,能让这么多并不熟悉的人挤在这样的空间里,除了公共汽车可能也就是电梯了。现在北京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公共汽车的拥挤程度应该缓和了一些。不知道以后的写字楼里会不会有大量“私家电梯”出现:一些“成功人士”早上匆匆赶来,手里握着电梯遥控器,“哔哔”两声后自己的电梯大门在4、5米外打开,欢迎主人的来到。而不远处依然是公共电梯的大长队,从那里那些正在努力成为‘成功人士’的人士投来艳羡的目光,并且交头接耳和窃窃私语:“现在的‘电梯购置税’ 还是太贵,便宜点我也买一个……” “可不是吗,‘停梯费’也不便宜啊,而且咱这只有计时,没包月,这谁受得了…”
走进顶层的办公室,玻璃墙外依然是北京浑浊的天空,周围依然是熟悉的人们,我又将在这里度过跟昨天类似的今天。8小时后,我会从窗外看到血红的夕阳在高楼大厦勾出的地平线处缓缓逝去,正如同我那无可挽回地逝去的生命。“生活不应如此度过!” – 每天我都听到内心无声的呐喊,催促我追随心灵的呼声,寻觅永恒的宁静。我的心注定将去漂泊和飞翔,但现在,我只能用这样的周而复始的北京一日阐释我的生活。何时才能如愿?不知道,但我憧憬着那崭新的一天。
关键字: 北京 摩托车 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