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台湾印象(一)
我的台湾印象(一) 去台湾是多年前的事情了,看到越来越多的台湾游记,也勾起我两次去台湾的记忆。 台北的交通发达,巴士四通八达,价格也便宜。乘的士也不算太贵,有了捷运之后,出行又多了一个选择,不过感觉摩托车(当地叫机车)还是太多了点。 阳明山脚下的故宫博物院是我去的第一个地方,博物院修在山上,四层的建筑,周围绿树环绕,环境很不错,坐公共汽车可以直接到达。宫内存着超过六十五万件藏品,远到从新石器时代,近至民国。由于藏品太多,无法一次展出,大都放在地下的保险库内,平时分不同的专题定期轮换展出,也有一部分做长期性的展出。每次只可以展出五千件左右的展品。我去的那一天是展出的是御玺、御扇还有一些藏画等主题,就这几个主题,已经摆满了整个三层楼的展馆。看到这些藏品,虽然我对古董不懂行,但仍感到震撼,那些精巧的手工已经足以使我感叹我们前人的智慧,也感到了祖国历史文化的瑰丽与深邃。我真希望两岸能早日消除隔阂,使更多的延黄子孙能够看到这些藏品,体会祖国历史上的辉煌。 从外形看来,台北的故宫没有北京的宏伟,但地下的藏品,是涵盖着中国近七千年丰富的文化精萃,汇集了历代皇室收藏的稀世珍宝,每一件都是绝世无双,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听说这几年台湾故宫展馆正在扩建,到时候来参观,一定可以看到更多的藏品了。要全部看到台北故宫的藏品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买一本名叫“国之重宝”的画册,可惜那本画册价值不菲,我没舍得买。 到台北,除了故宫,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等必到之处外,淡水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台北捷运是大概是九七年左右通车的,从台北车站坐捷运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台湾西北端的淡水镇。淡水镇只有十多万人口,历史上曾被西班牙和荷兰先后占领,至今镇上还留有十六世纪荷兰人修建的“红毛城”,直至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才收复了淡水。淡水后来又被英国人用作租界,也曾被日本人占领过。十八世纪中,淡水开建了港口,淡水港迅速成了北台湾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在台湾经济中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的淡水河道的淤浅,加上日本占领期间,港口重点转去基隆,淡水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沦落成了一个小渔村。 八十年代后期起,台北的高度都市化,使人们的休闲活动走向了郊区,旅游业的发展给淡水带来了生机,具有独特地理资源的淡水由一个小渔村慢慢变成了一个多功能的渔港,两千年以来,淡水的改造达到了飞跃,现在淡水新增加了浮动码头、观景木栈道、港区公园、北县鱼市、人行跨港桥、内河蓝色公路(轮渡)等设施,捷运的通车,使台北到淡水的交通更加便利,淡水也渐渐成了台湾北海岸最受欢迎的观光休闲景点之一,也是台北市民假日亲子休闲、情侣谈心的好去处。 九十年代后期,我第一次去淡水的时候,还没有木栈道,没有人行跨港桥,没有新的渔人码头,没有河上蓝色公路(渡轮),也沒有北县魚市。河堤还是比较残旧的,起伏的淡水老街的街巷显得静谧和古朴,十八世纪残留的欧式老建筑散发着异国风情。游人也以本地人为主。那时候码头一带和各种小吃店已经很热闹了。黄昏时节,一对对的机车情侣多了起来,有的在小吃店边吃边聊,有的在淡水河畔,诉说着衷情,那情景给人的感觉十分的浪漫。那时的淡水以她朴素的河港风景,老街的古旧建筑,淡水特有的小吃文化,大街小巷中充满的休闲气氛,以及淡水八景之一的淡江夕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次去淡水,情景变化很大。木栈道、渔人码头,北县鱼市和跨港大桥,这些新的景点使人眼目一新,给人一种现代的感觉。木栈道,位处淡水河出海口,与观音山隔淡水河遥遥相望,因码头内临河木栈道往海延伸,成为欣赏淡水黄昏的最佳所在。所谓的渔人码头并不光指一个码头,其内容同洛杉矶的渔人码头定义一样,是指渔港的一个街区,有餐饮、酒吧、表演、观光商店等等。渔人码头,已成为集传统渔业和观光休闲于一身的现代化码头。北县鱼市,感觉类似香港的鲤鱼门,一楼新鲜的海鲜任人选购,然后拿到楼上的餐厅去加工。只是北县渔市的建筑是仿欧式的拱形门式的建筑,与早期淡水的欧式建筑相呼应。至于二楼咖啡屋的无障碍空间设计,视野宽阔,淡水河及观音山美景可尽收眼底,恋人佳偶可以在木栈道送看夕阳入海后,再携手步上情人桥(跨港桥)来到鱼市二楼的咖啡屋小憩,在夜晚坐看淡水河点点渔火,以及情人桥(跨港桥)五彩灯光的转换,享受诗情画意的浪漫。跨港大桥属于白色风帆造型的斜张桥,以翩翩的优姿展臂衔接渔港两岸,并接连木栈道与观光鱼市,除可充分显现跨港桥的功能外,还因夜间搭配五彩变换灯光,使得前往淡水渔人码头的游人,可在白天登桥观赏海景、夕阳,入夜后还可观赏到五彩缤纷的渔港夜景,这座大桥已经成为了淡水的新地标。海上蓝色公路实际上是渡轮,游客可以从渔人码头坐船到淡水码头,又可以从淡水码头坐船到同里或左岸,沿路可观看两岸风光和淡水日落。 第二次去淡水时感到游人明显的增多了,摊贩明显的增多了,街头艺人也明显的增多了。还增加了不少外国的游客。淡水的容积好像也扩大了。淡水码头的风光变得更加美了,值得庆幸的是淡水老街的古朴风貌基本没有什么变动(除了中正路的一段改建有房子拆掉)。第二次去还见到两对新人在那里拍婚纱照,据说现在淡水也同中正纪念堂一样,成为了拍婚纱照的热点。 淡水的红毛城,实际名为圣多明哥城,为荷兰人所建,因当时称荷兰人为红毛,所以称为红毛城。后变被英国人用作监狱后又成为为英国领事馆。红毛城可说是集古迹与景点于一身,可以去看看。要记住红毛城星期一是不开放的。 淡水的小吃是淡水风文化的一部分。淡水河边和老街内的各种台湾风味,包括鱼丸、铁蛋、阿给(阿给的做法是将油豆腐的中间挖空,然后填充浸泡过卤汁的肉燥粉丝,以鱼浆封口,加热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酱或其他调料)、鱼酥、虾卷和酸梅汤吸引着众多的过路游客,常使游客大饱口腹之欲,当然很多人也是慕名而来。台湾的小吃本来就有名,淡水的小吃也具有它自己的特色。我经常看到一家大小,边走边吃,其乐融融。 每当傍晚落日时分,都会见到众多游人坐在木板栈道上,或倚靠着原木围栏,欣赏淡水的夕照彩霞美景,从黄昏到夜晚,淡水永远是情侣、骚人、墨客、画家、摄影家,留连忘返的地方。夜暮低垂,在微黄的玻璃灯照射下,漫步临海的木栈道,驻足观渔港赏夜景,或走在横跨港区专供游人观景的跨港大桥上,随意的散步与停留,都会让人备感恬静与悠闲,远处偶尔传来渡船头起航的鸣笛声,凉爽的海风轻拂,伴随轻松漫步的游人,远眺着淡水河对岸的观音山,欣赏着台湾八景之一的“淡江夕照”。 我觉得,九十年代的淡水和西贡的美托有点相像,不同是美托更为古朴,而淡水则更加具有异国风情。但浪漫和迷人是两地的共性。两千年后的淡水,依然美妙。但随着地产业的发展,周边慢慢变成了台北的卫星城,淡水的扩建使老的建筑开始减少,在经济利益与保护历史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处理,这不光是淡水,也是两岸其它地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真希望多少年后,再去淡水时,还能看到那迷人的风光。无论怎样变化,我都觉得在台北人眼中,淡水永远是给家庭带来和谐,给情侣带来浪漫,给艺术家带来灵感的地方。 淡水可看的还有很多,淡江中学,牛津学堂,达观楼、沪尾炮台、淡水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左岸公园等。 我在台北还去了阳明山、国父纪念馆、中山纪念堂、圆山饭店,龙山寺,二二八公园(第一次去时还叫台北公园),还去过台湾大学和附近的森林公园,还有西门町华西街和众多的小吃街。由于时间久了,记忆零乱,看样子要等下次记忆呼唤我的时候才能写了。 说到吃我就恢复了记忆。我对台湾的小吃的感觉很好,从价廉物美的方面,台湾小吃某种程度上超过了香港(广东小吃除外)。中国的许多的方特产都可以在台湾吃到。不管是温州大馄饨还是上海生煎包,制作的水准都比较高,也不知道他们这么多年是怎么保持水准的。我对永康街的小吃街最有好感。不论是那里的寿司小吃,还是路边的珍珠奶茶都是我一尝再尝,永康街人不算太多,环境也算是闹中取静。我去的寿司店是在一进街道左手边的那家,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价格不贵,味道极正。吃一次不过合人民币不到三十元,还有免费的茶水喝,我想这是和日本占领台湾四十年有关系的,台湾的日本餐做得都有水准,价格比哪国都便宜。还有珍珠奶茶,一定要买那个推车买的,试过店里卖的,总觉得味道不正。还有华西街给人感觉有点没落,那里的小吃看上去不太卫生,西门町的胡椒饼很好吃。我还喜欢台北车站上层的炒面,很对我的胃口,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去鼎泰丰老是要排队,楼面窄小,最高的竟要爬四层楼梯。但那里的小笼包我觉得水平比上海城隍庙的差了一点点,可能还是人太多的缘故,不过那里的生煎包味道很好,其实台北很多店的上海小龙包都可以一尝,价格都比鼎泰丰的便宜。在北京也去过鼎泰丰一次,装修比台湾的店好多了,但味道不行,价格比台湾还贵。还试过两种在国内没吃过的东西,一种是甜不辣,甜不辣用白萝卜熬成汤底,再加入鱼丸、鱼板和油豆腐等同煮,有点类似日式的关东煮。但配以略甜的米酱,可算是台湾独家。内行吃法是把碗里的料吃完后,再向老板要一碗清汤,连同米酱慢慢啜饮干净,十足暖味。吃完我也没好意思再要清汤。还有一种是猪雪糕,是在路边卖的,是用猪血混着糯米蒸熟,两面刷上酱油膏和辣椒酱,一面沾
关键字: 台湾 多 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