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万里,赤日炎炎,我们冒着摄氏40多度的高温,乘车离开吐鲁番县城。汽车沿着火焰山南麓的柏油公路,东行大约40多公里,来到了人烟稠密的火焰山公社所在地---阿斯塔那村。村中,绿荫浓郁,流水潺潺、瓜果飘香,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禁使人暑气顿消。出村不远,一座驼黄色的高大古城,蓦然映入眼帘。“这就是被人视为天下奇迹的高昌故城!”。我急忙从车中探首翘望,惊异的喊出声来。
高昌故城,据史籍记载,因其“地势高敞,人物昌盛”而得名。从汉代到明朝,历时1500多年,曾先后有汉族和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高昌国以此为都,是古代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1961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人,来这里参观游览。
跳下汽车,步入北门,但见城垣巍峨,土塔高耸,街衢纵横,使人不知道从哪里看起才好!
我按捺着心头的激动,迈步登上一堵断墙,举目四望,仔细打量这座蜚声遐迩的千年故城。故城略呈正方形,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与古都长安相比,除了建筑规模较小,其整个布局,大体相似。外城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保存完整,周长5公里,最高处十一二米,有的地方曾用土坯做过修补。内城和攻城城墙稍矮,坍塌严重,只剩下不多的几段。但从残存的城基来看,昔日面貌仍然清晰可见特别是内城里那座叫做“可汗堡”的宏大建筑,极为壮观。中间方塔耸峙,四周围墙环立,断墙残壁,错落有致,给人以气派非凡,雄伟庄严之感。据说曾有人在这里发掘出绿色玻璃瓦和圆形的石柱础,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莲花图案。由此不难想见当年亭台楼阁,是多么富丽堂皇!
历史上许许多多显赫一时的古城,早已化为乌有。为什么高昌故城能够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保存至今?这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真是百思不解!可还是,在这里搞了二十多年文物工作的老陈同志,却仅用寥寥数语,就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他说:“高昌故城之所以历千载而尚存,一在土质,二在气候。这里的黄土,质地细腻,黏结力强,用它打土块,,即使不掺一点麦草,亦相当坚固,如果用它夯筑土墙,那就更不用说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里气候异常干旱,雨雪极为稀少。特顺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吐鲁番盆地得天独厚,成为一座巨大的‘天然博物馆’,不仅高昌、交河等故城至今保存完好,还从地下发掘出许多世间罕见的珍贵文物。”
走下断墙,转过几条街巷,眼前出现一片苍翠茂盛的棉田。原来居住在高昌故城附近的农民,已把这座古城中的空地辟为农田,种上了庄家。我望着那鲜花盛开的棉田和翻飞起舞的彩蝶,禁不住展开思想的羽翼,浮想联翩。
高昌故城坐落在火焰山南麓的绿洲上。这里虽然干旱缺雨,但是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古书上就有“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的记载。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很早很早以前,便以惊人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戈壁沙滩上,开凿出一道道坎儿井,变沙漠为绿洲,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5000年古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不少光辉。以棉花为列:大约在公元11世纪的北宋时期,我国内地才普遍种植棉花,而高昌早在公元6世纪,就已广植棉花和用棉花织布了。后来,随着新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植棉和纺织技术渐渐传入中原,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衣着,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吐鲁番的长绒棉,仍为一大特产,为中外所称道。
古代的高昌,不仅以植棉、纺织见长,这里的葡萄酒亦享有盛名。在故城南部,有几排东西排列的大房子,房子附近堆积着许许多多破碎的大陶翁。据老陈同志说,这里很可能就是当年酿造葡萄酒的作坊遗址。据《册府元龟》一书记载:“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贡献,人皆不识。及破高昌,收马乳葡萄实,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醐,即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从此之后,营养丰富、醇香四溢的葡萄酒,不知道醉了多少文人学士!(新疆旅行网(https://www.xjlxw.com)编辑)他们都以最美好的语言,盛赞葡萄酒,留下了诸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今,当人们在酒楼饭馆,或在家庭宴席上痛饮各种各样的葡萄酒的时候,不知可曾想到它的历史源流和古代高昌人民的创造?
我们一边谈古论今,一边沿着古老的街道,来到位于故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遗址。入东门,过天井,跨进宽敞雄伟的大殿。大殿的屋顶虽已不复存在,但殿中的佛塔,依然耸立。抬眼望去,塔身粗壮,直插苍穹。一个个佛龛,好象没有装门的壁橱,层层相叠,从塔腰一直排到塔端。佛龛中残存的塑像和壁画,色彩鲜艳,造型优美,引人入胜。大殿南北两旁,是座座楼宇和圆顶高耸的大厅。我站在烈日下瞻仰这座规模宏大的千年古刹,不仅触景生情,陷入昔日盛况的遐想。只见那垛垛断墙,道道残壁,在夏日的热气蒸腾中,渐渐晃动起来,变成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香烟缭绕,钟磬齐鸣,木鱼清脆。一个个身披袈裟的僧人,正闭目端坐,手撵佛珠,口诵经文,“南无阿弥陀佛”之声,响彻寺院上空。那满城的房宇、街巷、饭馆、酒楼,也一下子恢复了旧时容貌,市井繁华,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一片喧闹。一个个满载货物的骆驼商队,在古城的通衢大道上蹒跚而行,丁丁当当的骆驼声响,对于那些渴望得到精美丝绸、茶叶、瓷器和手工艺品的高昌居民和西域胡商来说,真是比羌笛、琵琶演奏的“高昌乐”还要悦耳动听!就在这骆驼商队中有一个来自大唐京都的青年和尚,风尘仆仆的走进这座古城。崇信佛法的高昌王,早就听说这位青年和尚的大名,十分景仰。不仅以隆重的礼仪将他迎入王宫,拜为国师,并亲执香炉,率领王妃、大臣,请他升坛讲法,主持佛事。这个青年和尚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我国佛教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高僧玄奘。玄奘在高昌逗留一段时间,继续他西去印度留学的5万里之行。高昌王又赠送金银、绸缎、马匹、服装等路途用品,亲自送行百余里,才与玄奘话别,谱写了一曲千载流传的历史佳话。啊,高昌故城!你不仅有着古老的雄姿供人游览,还是我国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见证!
走出寺院,我们来到古城西北的一个居民区。居民住宅随着地形的高低不同,变换着它的建筑形式。有的以土坯为墙,砌成门窗很小的拱顶房屋;有的挖地为墙,凿洞为室,自成院落。这些民宅设计奇巧,独具匠心,很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面对这一幢幢前人留下的居住遗址,一个古怪问题,在我心中翻腾:“当年生活在这座古城的居民,他们穿什么样的服装,吃什么样的伙食,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老陈同志听了我连珠炮似的提问,沉思一会儿,便给我引经据典地讲了起来。可惜,那时没有来得及做笔记,直到返回乌鲁木齐市,翻阅了有关古籍和参观了出土文物展览后,才对这些问题有了大概的了解。
椐《宋书·高昌传》和《隋书·高昌传》记载,高昌男子“著胡服”,即上身为衣襟左开的小袖长袍,下身为缦裆裤,头上结着长长的发辫,垂于背后。妇女则头挽高髻,身穿短袄长裙,佩以珠玉串成的链子和环钏,与同时代的内地汉族妇女的服饰大体相同。在饮食习惯上,除了从高昌古墓中发掘出保存完好的水饺、馄饨、馕和各种面制点心等实物可窥一斑外,《梁书·高昌传》和《辇下曲》等古籍书中,尚有“人多噉面及牛羊肉”和“十月十三彼国人,萝卜面饼贺神节”的记载。还有一幅画面,也很有意思:一个留着八字胡须的男子,手持圆扇,身穿长袍,安详地高踞在榻上。在他身后,站着一位侍女;在他右边,是一匹备好鞍鞯的肥马,手执马鞭的男仆,毕恭毕敬的站在那里;在他左边,是厨房、炉灶、炊具和臼、锥、磨、碾等物,一个婢女正在忙着做饭、烧火;远处,是阡陌相连的田垄和农具。这幅出于高昌古墓的彩绘纸画,把墓主人生前呼奴唤婢的傲慢神态和日常生活情景,活灵活现的勾画了出来。从这幅反映生活现实的画面上,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古代高昌居民的一个生活侧面吗?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高昌故城,早已变成了一片废墟。可是,古代的高昌文明和那埋藏在地下的大量文物,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视。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难道不应当为高昌故城这样一座世间罕见的文化古迹而深感自豪吗?高昌故城啊,你这屹立在新疆大地上的无价之宝,怎么能不叫人为你讴歌,把你思慕! 新疆旅行网(https://www.xjlxw.com)编辑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出疆旅游电话: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电话: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