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下花腰傣
中国西南边陲,哀牢山下,是住花腰傣的故乡。
哀牢山上的村庄
他们以红河水为伴,与哀牢山自居,男耕女织,勤劳致富,创造了几千年新平傣乡的繁荣与文明。他们是古代民族迁徙的落伍者;他们是遗留在哀牢山腹地的古滇国皇族后裔;他们是古傣民族原生型文化的传承者。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新潮,陈旧与新鲜……均在这里发生了厚重的碰撞,这悠悠的钟声,滔滔流淌的红河水。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
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 自唐代以来,傣族已自称“傣”。花腰傣的名称最早见于清朝,清朝时代,将“百夷”记载为“摆夷”,把德宏州为主的傣族为“旱摆夷”(明时称“大百夷”),西双版纳州一带的傣族为“水摆夷”(明时称“小百夷”);居住在红河中游的傣族为“花摆夷”。
花腰傣由傣雅、傣洒、傣卡三个支系组成。新平花腰傣不仅在服饰文化上与滇南的傣泐、滇西的傣那显著不同,而且这里的傣族不信佛教,没有文字,不过泼水节,保留着中国傣族在未接受印度佛教文化影响之前原有的文化状况,如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其中又以原始农耕民族祭龙(求雨)和封建领主制时代的春耕礼最为典型。新平花腰傣自称是古代傣族南迁的落伍者,是滇王室的后裔。花腰傣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研究中国傣族起源迁徙及在南亚泰、老、掸、岱等社会传统文化习俗对比研究等问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花街节(也称“赶花节”、“东方情人节”),是傣族青年男女相互认识,谈情说爱,挑选伴侣的盛大节日,赶花街中最具有情调的是两情相悦的傣家少女(小卜少)和少男(小卜冒)吃"秧萝饭"。秧萝饭由小卜少准备,秧萝里装有糯米饭、干黄鳝、腌鸭蛋,由小卜少一口一口喂给小卜冒吃,情意绵绵,其乐无穷。今天的花街节,已从青年人的谈情说爱扩展成开发民族风情,展示民族风采,弘扬民族文化,举行经贸洽谈的重大盛会。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花腰傣妇女的盛装用料考究,特别是傣洒、傣雅,多用绸缎,且刺绣精美、银饰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彩带束于腰间,绚丽多姿;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整套衣服穿戴起来几乎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另外元江河谷气候炎热,穿那么多服装是不适应劳动生产的。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花腰傣是古滇国贵族后裔的说法。
云南旅游景点玉溪市新平县嘎洒花腰傣的房屋建筑不是傣族的干栏式民居而是泥土筑起的平顶土掌房,掩映在青树、芭蕉叶下。云南旅游景点玉溪市新平县嘎洒花腰傣信仰原始宗教,人人能歌善舞,婚恋自由,有花街节、照电筒、采槟榔等民谷活动,特别是每年5月初的花街节更是歌舞的海洋,整个傣寨沉浸于欢乐之中。
花腰傣的节日:“小花街”:农历正月十三日,“大花街”:农历五月初六至初七;地点:云南省玉溪地区的新平县漠沙、腰街、嘎洒、元江。
交通:在昆明南站乘客车至新平县。在新平县转乘至嘎洒的中巴。
关键字: 哀牢山 文明 花腰傣 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