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
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从遵义市红花岗沿川黔公路北至遵义县板桥白石口,进入深山峡谷,行至上湾 ,盘旋而上,即达娄山关,海拔1,400米 ,两侧有大娄山(俗称笋子山),是娄山山脉主峰,靠近南关口的两个山头为小娄山,东侧为悬灯山,娄山关石碑立于此。
娄山关载入史册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胜地,还是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朱德等同志率领下,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进军遵义城。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一个团追歼黔军侯之担部,攻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红军过关之后,敌军又卷土重来占领娄山关。1月9日,红军抢占了关口,缴获大批物资,俘敌数百人。1月10日,红军分两路追歼敌人,大部队赶到桐梓,与川军对峙,为保证遵义会议顺利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1月15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分三路北上。
1月29日,红军在土城浑溪口和赤水元厚渡口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2月10日, 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挥戈东进。2月19日,前卫部队在二郎滩二渡赤水,接着攻占了桐梓县城。2月25日晨,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 , 指挥一、三军团攻下娄山关,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为遵义战役揭开了序幕。2月26日下午,毛泽东策马经过娄山关,后又写出了千古不朽的词章《忆秦娥 ?娄山关》。为纪念遵义会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段伟大历史,中共贵州省委决定立碑刻石,碑宽25米,高13.55米,用396块云南大理石嵌成碑面,镌刻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全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金箔帖字,灿烂夺目。如今委山关既是人民群众游览的胜地,又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娄山关地势奇险,是川黔的重要关隘,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方舆纪要》己载,明代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在海龙囤大兴土木,构筑营盘,与明王朝分庭抗礼,又在娄山关排栅挖坑,建造13座木关,令挠将统苗军踞守。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二月,明朝廷派官兵都司王之翰率兵进剿,被杨应龙军击败,血染娄山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聚集各省兵马24万 ,分八路进剿。蜀将刘键率兵由重庆出发,取道綦江,破九盘,攻娄山,“从间道攀藤毁栅入陷,占领娄山关制高点筑垒扎营,以“点 灯为号,“以攻对面之水牛城。刘铤部与杨应龙兵辗转激战,双方死伤惨重,最后以杨应龙败北告终,娄山关更名为“太平关。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李定国、孙可望率领农民军(“大西军),经綦江进攻娄山关,大败守关清兵,横扫大西南。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八月,桐梓杨隆喜(杨凤),与遵义大溪里(今山盆镇)义军舒裁缝同举义旗,占领桐梓县城,向南攻克娄山关,继而在关南打败清朝副将常胜和遵义知府朱曾的团练武装,直捣遵义城,在雷台山扎营,声振贵州。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属曾广依部,为支援贵州各族农民起义,从北向南夺取娄山关,联合西南黄号、白号军共同奋战,所向披靡。
关键字: 三军团 大娄山 娄山关 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