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失传的珍贵文化遗产--踏脚舞
目前,对踏脚舞在回族中的影响还是表面的研究。回族为什么要踏脚?什么场合踏脚?古代踏脚穿的是什么服饰?在表演踏脚舞时采用的是哪些音乐?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宁夏回族踏脚亟待传承民族特色宁夏少数民族美女夏回民族旅游回族民族风光族踏民族研究踏脚民族风光脚亟民族音乐亟待民族研究待传民族电影土特产
流传在宁夏泾源县的少数民族回族踏脚,亦武亦舞,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健身运动的竞技性及舞蹈表演的观赏性,自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以来,一直被大会列为表演项目,今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民运会上,又将作为少数民族回族唯一的舞蹈在开幕式上表演。宁夏也确定其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的表演项目。最近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块少数民族回族传统文化瑰宝亟待发掘保护,加以传承普及。
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流传着少数民族回族踏脚
1985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联合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泾源县也如火如荼开展了对当地谚语、歌谣、民间故事开始了搜集和编辑。“当时知道香水镇园子村有踏脚这样的少数民族回族竞技项目,之前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普通的民间竞技项目来收集,并没有想过它竟然蕴涵着如此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时任泾源县文化馆调查组成员之一的李光辉如是说。 1987年,李光辉和文化馆的其他4名工作人员,来到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开展“三套集成”工作,从事舞蹈艺术的他在观看了当地村民踏脚的表演时,发现踏脚刚柔相济,有很强的竞技性和表演性,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踏脚不仅仅是当地少数民族回族的一种娱乐竞技活动,其背后还有少数民族回族文化蕴涵其中。踏脚是从汉、唐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回族攻防武术,在宋代走向兴盛。由于清王朝镇压少数民族回族起义,陕西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回族流亡者将踏脚带到了泾源县园子村,成为了该村特有的一种健身强体的竞技运动项目。
李光辉说,表现踏脚体育运动的踏脚舞,是一千多年前从西域流传到中国的,成为少数民族回族唯一的民族舞蹈。相关专家在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踏歌图》里,发现了描述陇上人家踏脚娱乐的情景。并在大量的普查与历史资料研究中,发现目前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还传承着这种少数民族回族民族艺术,其他地方都已经失传。
随着对踏脚的发掘研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当地人的竞技运动,更主要的是传承着少数民族回族特色的一种民族文化。于是对踏脚越来越重视起来,逐步开发起其舞蹈表演的特性。 1989年,在第四届自治区民族运动会上,踏脚舞被列为表演项目,获得表演类金奖。在1995年和1999年两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获得表演类金奖。在2003年的全国民运会上获得二等奖。
少数民族回族传统踏脚呼唤后来人
2006年泾源县旅游局对该村进行普查,目前会表演“踏脚舞”的有870人,其中,20岁至50岁之间的青壮年只有451人。
“我本来在河南某皮革厂打工呢,上个月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说要我回来参加民运会开幕式,于是我就辞了工作赶回来排练了。”园子村村民、当地有名的“脚王”马军文说。
据了解,这些代表着宁夏少数民族回族,准备为民运会开幕式表演的演员们,有些在陕西卖羊肉泡馍、有些在河南作铲皮匠、有些在山西挖煤,只是在需要表演时才回来排练。
由于经费紧张,目前泾源并没有成立专业的踏脚舞表演队伍,每当有重要的表演任务时,就会把这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召回,等表演结束后他们再出去重新找工作。而由于表演的特殊性,村民们缺乏舞台表演艺术素养,演员选择的局限性很大。
“我们只有26名演员,一个后备都没有,这些演员基本上都是合作了很多年了,每次有任务就只能叫他们,如果出现意外,需要重新挑选演员,就得从头培训。”现任踏脚舞表演队教练兼演员的李光辉告诉记者。没有后备人才,对踏脚舞表演以及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据园子村村民回忆,上世纪70、80年代,踏脚还在该村风靡一时,几乎人人都会,每天吃完晚饭,村民们都成群结队到各个生产队里比赛。当时的踏脚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成为园子村村民茶余饭后的一项娱乐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村里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出外打工赚钱,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一些妇女,踏脚这项传统的文化活动难以普及。“现在人比原来有钱了,文化活动也多了,踏脚的人越来越少了。”马军文遗憾的说。由于踏脚舞是一种群传方式的舞蹈,没有舞谱记载,只能在集体表演中才能学会这种舞蹈。会踏脚的人少了,能学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目前,36套表演动作现在仅流传下来12套较为简单的动作。
踏脚舞抢救与挖掘任重而道远
2004年,踏脚舞蹈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试点项目。
据了解,泾源县为保护这种世界独有的伊斯兰文化舞蹈艺术也做了大量工作,制定出台了 《少数民族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积极普查抢救,通过发放扶贫牛、救济款、对老艺人购买医疗保险等措施解决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的生活困难,还在一些中小学里开设了踏脚舞课程,并计划于2008年成立专业的“踏脚舞”表演队,挽救这项濒于失传的艺术。
“拯救踏脚舞艺术必须从学生抓起,虽然在一些中小学开设了课程,但执行起来很难。”李光辉说,由于踏脚毕竟有一定竞技性,而小学生自制力本就很差,打闹流血肯定会发生,而中学生本就课程紧张,学习热情不高,普及起来很有难度。
泾源县旅游局局长、宁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咸国英介绍,有专家在考察泾源旅游资源时提到,希望能把踏脚舞作为一项民族文化艺术安排到各旅游景点中,这不仅可以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还能大力推广少数民族回族文化,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泾源县旅游局对此曾论证过,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都是由于缺乏资金,始终不能实施。类似这样的保护和发展计划,都是因为资金的原因搁浅了。
“一种文化的深入发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专业人才数十年深入的研究才能有一定发现。”咸国英不无感慨的总结道。由此,踏脚舞文化的抢救就变得更加任重道远,而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化,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字: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泾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