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之旅连载七嘉峪关
day 5 嘉峪关
早7点起床,在酒店旁边的狗不理包子店吃到了正宗的自选早餐。打车去嘉峪关,10元搞定。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七里的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共防守,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也就是说,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formatimgid_1##formatimgid_2#
到达嘉峪关首先看到雄伟的关城,蜿蜒的城墙和映衬在蓝天下的连绵雪山。这种自然与人文的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我惊异于关城的壮丽,更赞叹雪山大漠的悠远与荒凉,这些正是吸引我千里跋涉的缘由。
在这里我拍到了“九曲柳”,拍到了雪山,拍到了关城以及逝去的岁月。遗憾的是因为修缮的过于精细而很难寻觅到该有的残破颓败。其实那些才是我真正渴望寻觅的。
#formatimgid_6#
#formatimgid_7#
#formatimgid_8#
#formatimgid_9#
#formatimgid_10#
#formatimgid_11#
#formatimgid_12#
#formatimgid_13#
#formatimgid_14#
#formatimgid_15#
#formatimgid_16#
#formatimgid_17#
#formatimgid_18#
#formatimgid_19#
离开嘉峪关直奔火车站,买到12点40过路去往兰州的站票(无座位),为了赶路,站着也忍了。上了火车一看就傻了眼,不仅没有座位,车厢里人满为患,连插脚都难,立即找车长补了卧铺。卧铺车厢的情形显然要好很多,我立即爬到中铺酣然大睡,到不是心疼钱,实在是太困了。
晚上10点半抵达兰州,夜色迷茫中跟着一个当地男人拐进了个简陋的招待所。尽管条件很差,但考虑离火车站近,加上就住一个晚上,只有凑合住,好在下午在火车上已经狂睡够了。
或许因为白天睡多了,加上胃肠绞痛,这夜还真没睡塌实,翻来覆去,总算熬到天亮。晃晃悠悠地起了床,小脸蜡黄。
关键字: 嘉峪关 烽火台 祁连山 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