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痕迹――长沙纪游
长沙,并不是一个旅游的城市;然而它那丰厚的历史底蕴,同样吸引人。短暂长沙两日行,让我从最浅的层面认识了长沙。 第一站是橘子洲头。现在只是夏季,整片整片的橘子林,都还只是绿绿的叶,偶尔有几个小弹珠大小的橘子羞涩的隐于绿叶之间,显得可爱极了。湘江在橘子洲头被一分为二,在橘子洲尾又合二为一。想当年,主席曾伫立橘子洲头,看百舸争流,豪情万丈。而橘子洲在我的眼中,只是静静的,绿绿的。或许,等到桔子红了时,这里将是一片热闹景象。 出了橘子洲,又走马观花地看过了湖南第一师范。那里的古朴和静谧,是最打动我的。置身其中,应该是很容易认认真真地做事的吧! 看到白沙古井时,我才知道,井原来是可以那么浅的。白沙古井,实际上是一分为三,全是长方形的,而水深不过尺许,清沏见底,满满溢出,取而不竭。只见众多居民排队取水,一好心老人见我满是好奇地蹲在井边,将自己接的水送给我们喝,虽未品出甘甜,但觉非常清凉。想想有这么一口不竭的井水,也真是长沙人的福气。 天心公园、天心阁,于我而言,都太“小气”了一点,即使那段古城墙也丝毫没有历史的痕迹。 第二日的行程显得精彩了许多。岳麓山和岳麓书院,这些沉淀了历史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座落于岳麓山脚的清风峡里。其实,它已是岳麓山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走进岳麓书院,我仿佛嗅出了书院里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文化底蕴. 古人诗云:“自有此天地,即有此岳麓,悠悠千万载,厥名人未熟”。由此可知,岳麓山虽集灵秀于一身,但直到“千秋讲道乡”之称的岳麓书院诞生之后,聚文人、贤士于一处,这才山得人文,因院而显。可以说,是岳麓书院,成就了岳麓山的名气,成就了长沙的名气。 从正门进入后,径直便到了赫曦台。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每当旭日腾空,但见霞光万道,红如火烧,而万物则沐浴于朝阳之中,生机勃勃。出赫曦台经大门和二门才到讲堂。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该联是说楚国(泛指湖南)人才众多,而这里(指岳麓书院)尤为盛隆。该联是清嘉庆年间所做,赞誉了千年学府人才辈出。即使今日,岳麓书院处处可见湖大学子勤学的身影。越过二门天井草坪,便到达了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讲堂正中设有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坛,这里当然就是古代老师授课的地方了。直到今日,那两把红木雕花的座椅还摆放在那里,静静站在堂里,仿佛还能听到朱熹和张拭两位的大师的讲学。讲堂南北两壁分别嵌着“忠、孝、廉、节”和“整、齐、严、肃”。每个字都一米见方,遒劲有力,由此不难想像,古人教人,先教如何做人。而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好像有些忽略了这些,感觉这已落后于时代。而事实上呢?这正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东西。忠于他人,忠于祖国,忠于本心,有多少现代人还能牢牢把握自己的本心?孝敬父母,为官廉洁,节约节俭,在哪个时代可以丢弃?“整、齐、严、肃”,正是治学、求学所必须。其实,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些东西,不应摒弃,相反更应该继承和发扬。出了讲堂,再到书院其它地方去走走逛逛,御书楼,教学斋,半学斋……处处不乏碑、匾、楹联,充分展现了书院的高雅格调,每一处都见证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从书院后门直上岳麓山。再回望岳麓书院,只见楼台、亭阁隐于古树林中,遥想当年,岳麓书院才人济济,贤人圣士在这里追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沿书院后门的小径直上,便可见到位于中国四大古亭之列的爱晚亭。知道爱晚亭是由于毛主席的缘故。可追溯起来,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不过,我们今日所见的爱晚亭已是重新过的了。由于是独行,再加上山路众多,于是随心所欲选择了一条看来很是清幽的石阶悠然上山。沿路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参天而立,绿叶密集,偶尔有几阳光从树缝间射下,在石阶上斑驳着,让丛林也有了活力。一路上去,几乎没有遇到几个行人,想来大家都捡大道走。弯弯转转,一路走走歇歇,沿途参观了黄兴、蔡锷、蒋翊武等一系列革命烈士的碑、墓,不禁感慨,“青山有幸埋忠骨”。 离别岳麓山,竟有些不舍,它真是个美丽的地方,但它的美并不全在于秀美的风景,而在于它处处可拾的先贤名儒的流风,而在于它“有幸埋忠骨”;在于它沉淀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告别了长沙,告别了这几千年的历史。
关键字: 历史 可爱 橘子洲 绿叶 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