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銮殿
回銮碑,又称“契丹出境碑。位于濮阳老城内御井街西侧。此碑为青石锻造,高2.6米,宽1.3米,厚0.36米。碑文为宋真宗所赋《契丹出境》,时任宰相的寇准所写,草书,字大如掌,秀丽流畅,苍劲挺拔,显示出大家风范。碑的阳面为:我为忧民切, 戌车暂省方。隆旗明夏日, 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 群雄窜北荒。坚冰消巨浪, 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 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 回旆跃龙骧。公元十一世纪初,我国北方出现了宋、辽、夏等几个政权相互攻伐的局面。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契丹)圣宗与母亲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以骁将萧挞览为先锋,从幽州出发南侵,采取避实击虚战略,绕过冀(今冀县)、贝(今清河县)不攻,大举南犯,直抵澶州(濮阳)境内,北宋王朝政权岌岌可危。以宋真宗(赵恒)为首的统治集团惊惶失措,纷纷议论弃汴南迁。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南迁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逃成都。同知枢密院事寇准对于怕事迁逃的意见,极力反对,坚决力主抵抗,并苦谏真宗御驾亲征。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当诛。就此,才算稳住了上层建筑的混乱局势。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真宗在寇准等人辅佐下,从京都起驾,趋至澶州南城,不欲渡河,以观形势。寇准进曰:“陛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望銮驾,若不渡河,人心益危,敌气未慑,此非取威决胜之策。在寇准、高琼等人力促之下,真宗渡过黄河,来至澶州北城,登上北门城楼,宋军将士望见黄龙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军威大振。真宗悉委军事于寇准,准运筹帷幄,号令严明,士卒喜悦。致使河北军民大受鼓舞。辽军数千骑薄城,寇准挥军反击,斩获大半。适辽军大将萧挞览已被宋军强驽射死,气馁引退,遣使求和。当时,真宗厌战,借口“屈已安民,不顾寇准等主战派的反对,亦遣王继忠等出面与失败者谈判媾和。几经周折,双方达成协议。以宋输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两朝罢兵,各守旧界,互不侵犯的屈辱条约。此约史称“澶渊之盟。这就是懦弱者的嘴脸,也是无能的统治者的表现,更是世袭制度的悲哀。当和议成,两军班师,真宗不胜欣喜,即赋诗一首,见上。镌刻于石,以志其事,谓之“回銮碑,立于御井旁。这是“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仅存的唯一事物。也流露出历史对现实的极大讽刺。
关键字: 主战派 历史事件 失败者 枢密院 统治者 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