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居寺
净居寺,又名梵天寺,位于光山县城西南部约25公里,它坐落在大苏山南、小苏山之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从县城乘公交共到净居寺约20分。旧志载:净居寺系南北朝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550560年)由名僧慧思和尚结庵,唐中宗神龙时(705707年)道岸禅师建寺,始名净居寺。后废于兵火。北宋乾兴中(约1022年)修复,真宗赵恒赐名梵天寺。元代又毁,明初修复。明末崇祯时再毁,清顺治年间(约1650年)再修复。净居寺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僧超一千、房过一幢(一幢为一千间)。虽屡遭天灾人祸,几毁几建,仍历代相沿,传无绝期,还保存下来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和古迹,有宋真宗“敕赐梵天寺石刻门额,明神宗颁大藏经“皇帝敕命碑,清康熙皇帝“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三十余通,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净居寺寺院布局齐整,美观大方,整个建筑设计都是“三高两矮式的房屋。净居寺山门为风火墙(俗称火焰山)。大门东西厢房属砖木结构,东西各三间为天王殿,中间过路间为韦陀殿。净居寺的中轴为三进,分佛殿、东西二院。沿中轴线从山门前步台阶直上,经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步步高升。佛殿院两侧是碑廊,镶嵌着明、清两代的碑碣。沿佛殿走廊西走是禅堂,东行是法堂、方丈室,对面是纵列的禅房。院内走廊纵横,前后左右迂回可通。由于战乱、自然变化和天灾,净居寺现存明、清古老房建筑五十九间。净居寺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亦称大佛殿,是寺内主要建筑之一。大雄宝殿系清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九架砖木结构。殿内金柱二十四根,硬山顶、单檐、檐柱六根,每根檐柱上方有额枋,额枋为阳刻人物纹式木雕;有三十扇花格扇门,格扇门上方有十五扇花格扇窗。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各五间,属砖木结构。东厢房为驼峰斗拱式典型的明代建筑结构,西厢房为清代建筑。大雄宝殿现已整修一新。净居寺在建国初期,列入省文物保护古建筑。曾对残存的旧舍进行补修。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字: 大佛殿 大雄宝殿 天王殿 年的历史 文物保护 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