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渔民祭拜的海神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养育了祖祖辈辈的獐子岛人,因此海南渔家人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海神娘娘更是恭爱有佳。每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人们都是会白天到海神娘娘塑像前祭拜。当夜幕降临时,全家人来到海边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渔船、渔灯放入大海,燃放鞭炮,祭拜海神,以此来祈求海神娘娘保佑渔民外出大打鱼一帆风顺,鱼虾满仓。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海神娘娘塑像高6.8米,它是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
海神娘娘手托莲花灯,双目遥望大海,迎接渔民出海平安地满载归来。娘娘身边的吉祥物是我们獐子岛的獐子。相传海神娘娘是龙王的女儿,有一日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在大海里救下了石福、石秀渔家父子,并以莲花灯指引他们来到了这座宝岛,父子俩来到岛上一看很是惊奇,岛上漫山遍野是獐子,大海里到处都是活蹦乱跳的又肥又大的鱼虾。因此父子俩便定居下来,过着富裕的生活。海神娘娘多次在海难中将遇难的渔民救助到宝岛上来,渔民们敬拜她,信奉她。
海神娘娘为渔家人保驾引航的故事至今流传。海南渔家人将海神娘娘供奉为自己心中永远的神。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张半岛刘半坡,划了划了还没有姓石的一半多”。此事证实了海神娘娘救助到岛上的第一代人石姓,因此岛上姓石的人特别多。海神娘娘是非常灵验的。海神娘娘的塑像于2000年7月30日举行开光大典,开光的当天早晨,天一直下着暴雨,刮着大风,海上波涛汹涌,可当宣布开光的时候,天空突然放晴,明媚的阳光照在獐子岛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寓意着獐子岛又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天后娘娘
天后娘娘就是妈祖,相传是福田莆田林姓人家的女儿。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传说她从小就持斋茹素,侍奉神灵。后来羽化升天后,经常在海上抢险救难保护人民船只平安,而且保佑官方船知,于是受皇帝敕封为“天后”、“圣母”。
早在宋元时代,“天后娘娘”便随福建商人落籍海南。日本人小叶田淳《海南岛史》记载,“海南岛最初的天后庙,是元朝时代建在白沙津和海口的”。
《琼州府志》也载,“海口市区和白沙门的天后庙,元代即已落成,其殿堂在明洪武年间经过数度修葺……”《琼州府志》中对天后庙做明确记载的就有12个,几乎遍布海南沿海乡镇,由此可见天后娘娘在海南信誉之隆。
水尾圣娘
海南还有土生土长的海上保护神——水尾圣娘,也称为“南天夫人”。
人们设水尾圣娘庙供奉,现文昌东郊西南二华里仍存,据记载“明正德年间,有石炉飞至此,因建庙焉”。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曾重修,其上有大书法家张岳松“慈云圣母”手笔。
水尾圣娘在海南影响很大,而且随海南人漂洋过海在东南亚国家落户。在国外,水尾圣娘庙往往成为是海南人集结的场所。
108兄弟
“海上108兄弟”也是海南岛土生土长的海神,据传清朝咸丰年间,有一次海南岛有109人从文昌铺前港同乘一艘海船去南洋谋生,途中风浪覆舟,时为农历九月十五日,109人悉数被某岛载南王所捕。后来除一厨工逃脱外,有108人被误认为“海盗”而被杀。
108兄弟被杀后变成了海神,扶弱救危,显圣海上,被封为“昭应英烈108忠魂”。后人建庙祭祀称“昭应庙”、“孤魂庙”或“兄弟公庙”。海南籍侨民也多建此庙祭祀,以保平安。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海南人聚居的地方大都建有此庙。
木头公、三江晶信夫人
木头公,三江晶信夫人也是海南部分地区信奉的海上神祗。《正德琼台志》载,三江庙“在县(乐会)东十里博鳌浦,宋天圣元年,乡人建祀三江晶信夫人,七月二日持牲致祭。”
敬拜海神直至现在也是海南民间的传统风俗,沿海渔村渔民出海前回归海后,都要到自己所信仰的海神庙祭祀。
众多的海神,不仅构成海南岛上一条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景线,而且可看出在很久远的古代,海南人民的海上渔猎与商贸活动就很频繁。
关键字: 大海 海南 獐子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