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土楼
第一次踏上闽西这块土地稍做停留的便是龙岩。原以为龙岩一定是个山城,四周群山环抱,像个盆地,没想到龙岩还很开阔。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龙岩的闲适。感觉龙岩很像成都,一样的悠闲自在,一样的充满生活情调,却不象成都那么多人,更多了一份清雅。宽阔的马路,宽阔的街道,两边绿树成阴。人行道上的白色木栅栏围着的小花圃,灿烂的展示着,没有受到些许的破坏;路面很干净,不管是人行道,还是大马路,而环卫工人似乎并不多见。这对生活在繁杂的地方的我来说,确实是一种享受。所以,在龙岩的一周,外出我几乎都走路,享受一份独行优游的惬意。很心动的是一次,我和同伴上街,当我们走过那市中心十字路口的斑马线,远处驶来一部小车,看得出速度还蛮快。我正犹豫着要不要过去(因为那里没有红绿灯,只有斑马线),同伴已经迈上了斑马线,我赶紧跟过去,没想到小车在接近斑马线时,就放慢速度,徐徐地前行,到我们跟前,几乎是停下来了,而且没有大摁喇叭。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对龙岩的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确实,人似乎很容易满足,就那么一个细节足以让你感受。土楼是龙岩的骄傲,或许名声更胜龙岩。慕名前往土楼是在一个午后,所幸有一个国导相伴,级别甚高,因而一路的颠簸便也消散了。早听说“振成楼”,因为它是土楼的标志建筑,媒体上多以其为标志来介绍客家土楼,但我注意到门票上的两座土楼却没有振成楼的份。一座是光裕楼,一座是如升楼。前者是方形土楼的代表,后者是圆形土楼的缩影。至于为何不用振成楼做圆形土楼的代表就不得而知了。还是先说振成楼吧,因为进入洪坑村看土楼,第一座便是振成楼。圆形的楼身高大,虽说是土夯的,却给人以堡垒般坚固之感。(其实说他是扩大的炮楼,倒十分合适)走进振成楼,迎面扑来的是一个小厅堂,墙上书写着“言法行则,福果善根”之类的应该是诲人治楼之言吧。从右侧前行,踩着吱吱哑哑的木梯上到顶楼,发现先前看到的那个小厅堂是整个土楼的中心。可以想见土楼若有什么重大的聚会或重要的决定一定也是在那完成的吧。说实话,土楼给我最有感觉的倒不是这八卦的结构之类的原理,而是那高耸的土夯的墙。粗糙中带着细腻,那是左右夯板的挤压成,那种光滑的感觉不亚于你抚摩美女的肌肤。贴耳过去听听,似乎还能听到当年夯墙的号子和那沉闷的夯声。下楼后,我们绕土楼一周,我的手几乎都摸着那土夯的墙。那份亲切或许缘于小时见到农人夯墙的记忆吧。再说光裕楼,光裕楼是方形土楼的代表,所以门票的正面是它的全景图。但我以为它更像一座大宅子。迈进门楼,是一个院子一样的空地。楼正面有三扇门,中间正门,两侧各有一个边门。门上还贴着“珠联璧合”等喜庆的对联,楼里依旧住着人家,只有那班驳的油漆和长着青苔的黑瓦在夕阳下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如升楼和光裕楼隔着一条小溪。如升楼是一座袖珍土楼,里边全部是木制的结构。一个农妇正在门口编着竹蓝,游人来得不多,显得很落寞。比起振成楼的高大威武,如升楼确实显得单薄,但那却有份农家的感觉。我们忍不住在那喝了些泉水,然后才继续上路。行走在这土楼的故乡,好多土楼已所剩不堪了。拆了一半的,摇摇欲坠的,封闭的墙体也伸出了根根烟囱。而今的土楼已失去了当年防御的必要,为了生活的更便捷,改建成砖瓦房的,或者就便改造的,比比皆是。如今知晓土楼的旅游价值,所以加以维护。同行的国导很为土楼的旅游未来担心,因为它暴露出了太多的弊端。而我说不清我的确切感受,土楼旅游开发也好多年了,可是洪坑村的那所小学的学堂依旧显得阴暗,包班上课的教师和班级里读书的孩子,目光不时的瞟过那些过往的游客。喜爱这农家的小桥流水,山清水秀,因为更多的匆匆过客,可山里的孩子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未来呢。
关键字: 人行道 印象 成都 栅栏 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