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古镇
七宝位于上海闵行区中部,现为建制镇,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据史料记载,古镇七宝约形成于后汉时期,到宋初才略显规模,它的鼎盛是在明清两代。 “七宝”镇名的来历,与陆宝庵有关。据《松江府志》、《青浦县志》记载:“七宝故庵也,初在陆宝山。吴越王赐以金字藏经曰‘此亦一宝也’,因改名七宝。后徙于镇,遂以名。”陆宝庵原名福寿庵,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后裔陆机、陆云的家祠,原在靠近吴淞江的机山脚下,以后因水患而三移祠址,最后移至七宝时,大约是宋初之事。古时那位“一剑霜寒十六州”的吴越王钱鏐或许不明此寺的来龙去脉,在游谒时想当然地把“陆宝庵”说为“六宝庵”,于是才有了“此亦一宝也”的说法,寺名改为“七宝”,陆宝庵因而成了七宝庵,七宝庵自然就成七宝镇了。 有了“七宝”之名,好事者凑满“七样宝”使其名副其实。对七样宝的说法历来不一,以氽来钟、飞来佛、梓树、金字藏经、玉筷、玉斧、金鸡这种说法较为普遍。其中梓树确为千年古树,据说还是上海现存梓树中年龄最高者。铜钟系明永乐时铸,铁佛则为明万历年间铸造,均有数百年历史。金字藏经亦称金字莲花经,旧《青浦县志》有“墨色烨然,是唐物”的记载。上述四宝中,金字藏经现珍藏于上海市博物馆,铜钟原亦藏于市博物馆,古镇修复后已回到老家,现安放在新建的七宝钟楼上。铁佛像毁于“文革”之中,而梓树至今尚在现七宝二中校园内,因保护不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趋衰竭,现已奄奄一息。七样宝中的后三宝虽言之凿凿却无迹可寻。但从“七样宝”的传说内容来看,似乎每一件宝物都和七宝的地方掌故有关,这显然是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如玉斧和玉斧填塘桥的传说同建造蒲汇塘桥有关,金鸡和金鸡墩的传说同七宝人的劳作有关。总之,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能流传至今,正表明它寄托着七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和未知世界的挑战,以及对明天和未来的憧憬。 历史上七宝镇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和重要的农村集镇。镇中横亘着自西向东的蒲汇塘,为太湖水系之一,镇东有南北向的横沥港,北接吴淞江,南接黄浦江。蒲汇塘和横沥港相交于镇中心,境内另有支河十余条,当年沟通市街的石桥就有27座之多。七宝的镇市,集中于蒲汇塘南北两条大街。当时的七宝镇上,遍布酒馆、茶楼、布店、粮行,人气很旺盛,一直维持着繁荣昌盛的局面。 在千年历史中,七宝出过几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明朝的工部郎中吕克孝,明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乡试,时属青浦县人的他中了南京应天府解元,而上海县的徐光启同时中了北京顺天府解元。吕和徐同乡,同龄,又同年中举夺解,这不寻常的巧合被时人誉为“松郡两解元”,两位士子也由此结下终生友谊。现存于七宝镇北大街徐家弄内的解元厅,系当年吕克孝的居住处。另一位是徐三重,万历三年会试中进士,万历五年殿试以第一甲登科,任朝廷刑部主事。徐三重的爷爷徐寿,是建造蒲汇塘桥的筹建人之一,他的伯父徐泮,曾铸造铁如来佛像,供于南七宝寺。旅居法国的当代雕塑家张充仁先生也是七宝人。他创作的茅盾、齐白石、马相伯以及法国总统密特朗等中外名人塑像,广受好评。 七宝老街改造历时两年多,现已完成一、二期建设任务。第一期,修缮蒲汇塘桥和南北一条街,辟建钟楼和塘桥两处休闲广场。第二期,新建蒲汇塘水阁和修复相应的上塘房,重建东西两座石桥、蒲汇码头和七宝校场,恢复典当街,建造张充仁纪念馆等。主事者重视古镇修复改造中的文化表现,在世人面前展现的是一条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商业文化街,同时兼有地方文化内涵的历史老街。作为闵行区唯一还保存着古朴建筑风貌的七宝古镇,现在成了游人们访旧怀古之胜地。不然,享有盛名的七宝老酒去哪里闻?在以餐饮小吃为主的南大街上,返璞归真的酒坊还在,七宝老酒的生产全过程一一展示于人。传统的七宝羊肉,白切、红烧、热煲,各种口味应有尽有,连外来的“乔家栅”也看中此间古意而入驻老街。
关键字: 上海闵行区 建制镇 改名 松江府 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