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
我在学校工作,虽不是老师却有幸享受寒暑假。97年,我的弟弟妹妹大学还未毕业,暑假里我从洛阳去汕头和家人团聚,住了几日,闲得无聊,姐弟三人一商量,决定外出旅行。选择庐山是因为从汕头有火车可直达,去之前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庐山的名声已有几百年了,只怕早已被游人淹没了。第一天锦绣谷的游玩很平淡的结束了,游人多多,景色一般,刚刚去过张家界的我并不感新奇。回到住处,开始研究地图。庐山开发的时间较长,很多景点可乘汽车直接到达,而我们注意的不是公路,而是地图上画着虚线的小路。 第二天早上五点钟便踏上了前往三叠泉的征程。从我们住的“张治忠别墅”出来,拾级而上,过了空军疗养院没多久,便发现没了现成的路(后来才知道,其实山上有很多为游人铺设的小路,只是我们没找到)。前面是杂草、灌木、古松、幼竹、蜘蛛网、马蜂窝,山项仿佛就在不远处。劈荆斩棘,手脚并用,几次受阻,不愿返回,就是不想走回头路。终于到了山项,不知山那边是什么。忽然走在前面的妹妹惊呼:有路!抬头一看,前方地势变缓,一条寂寞的小路静静的横在我们面前,路的两边不知名的黄色小花热闹的开着,再往前去,一潭湖水,三面环山,茂密的树林倒映在水中,宁静而典雅,这就是大月山水库吧。我们感到庆幸的是这个高山湖泊在庐山的名景点的宣传中几乎不占一席之地,这里没有一个游人,自然没有什么污染。由于路途尚远,我们不敢在这里久留,带着一些留恋、一丝满足、一点遗憾离开了。踏着露水,沐着晨曦,穿过密林,在空无一人的幽谷中开拓前进。为什么说开拓呢?地图上标的七里冲不道显然是很少有人走,几十公分宽的小道几乎完全被杂草灌木淹没(或淹埋)了,不仔细去搜索,险些看不到。偶然见到路边有鸡蛋壳或废旧塑料袋,旅行者们常以此做为他们“到此一游”的标记。这里该批评的是我,虽身为大姐,胆量最小,于是前有弟弟开道,后面有妹妹保驾护航。人手一根木棍,一是用于拔开杂草和幼竹林,寻找依稀可见的小路,一是用于扫除蜘蛛网。好几次路断了,沿着溪水流过的石头继续前进。和那些惊心动魂的探险故事相比,这实在不算什么,但对当时对我们来说的确够新奇刺激了。林中小溪纵横,有时可以清楚的看到清水从树木发达的根系流出,有时只闻水声,不见流水。饿了,就着溪水,啃着面包,不亦乐乎。这里没有亭台楼阁,没有商店饭庄,山谷中有的是丛林,大片的野花,废弃的茶园,使我们感叹被开发了那么久的庐山还有这么“自然”的风光。我们将空的矿泉水瓶和用过的食品袋统统装进旅行包,不留一丝“蛛丝马迹”。 遗憾的是走着走着,误入了“正道”,到了专为游人铺设的通道,游人渐渐多起来。路铺得很好,两旁的风景要说也不错。然而,路旁到处是不自觉的游人随手扔的矿泉水瓶、果皮等废弃物。水中树林的枝叶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人们在溪水中嬉戏,照相留念,看起来挺开心。不管怎么说,这里的水比城市附近的河流干净多了。我们一路上不止一次的看到有人将用过的矿泉水瓶、方便面袋子很轻巧地往路旁或水里一扔,脸不改色心不跳。相反是我们每见到一次,心里便一紧,像被针扎了一下。照这个速度,美丽的庐山早晚有一天会被垃圾淹埋。路上也曾见一两个工人在捡,可他们捡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扔的速度。到了三叠泉上方的“观瀑亭”,这里商店饭店一应俱全,人头攒动,被丢弃的垃圾更是随处可见。我们当时真想有一个大袋子,把扔的东西都接住。我甚至想,如果改行到这里捡垃圾,或许比我现在的工作对人类的贡献更大一些。有人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而我根本没有心情描述三叠泉的景致。庐山的风景没有让我失望,倒是这里的游客大煞风景。参加过“长江第一漂”的一名队员曾说,我们确实抢在外国人前面漂流了长江,而一只美国漂流队跟在我们后面捡我们丢弃的垃圾。这件事的确值得国人深思。 近几年,中国的旅游业掀起层层波澜。我想这同时也给个个风景区带来了“灾难”。一方面,大量旅游设施无节制的建设破坏着大自然原有的美丽;另一方面,游人的文明程度没有能够和经济的增长相应提高。某些景区管理者也只知一味的赚钱,而不知有效的保护好旅游资源。通过这次旅行我发现,走传统的旅游热线,到所谓的“旅游景点”未必能看到好的风景,甚至和走在大街上没什么两样。从一些“旁门左道”、“歪”站“斜”道或许能体味到名山大川真正的魅力。
关键字: 三叠泉 大学 工作 洛阳 锦绣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