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南京故居
知道徐悲鸿在南京高楼门的故居是在其前妻蒋碧微的自传里看到的,这本书95年出版,印刷装帧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就在这本自传里,非常真实地了解了徐蒋二人如何相识、女方逃婚、二人离家私奔到国外,以及当年艰苦的旅欧求学生活。当时他们俩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也更加了解徐悲鸿如何努力学习西洋绘画技艺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其传世的艺术成就。。 在这本自传里看到,徐蒋二人大约是1928年到南京的,徐就任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起先住在学校宿舍里,还住过丹风街,石婆婆巷。31年在高楼门傅厚岗有十几亩地有出售,他们便买下,在报上登广告,请坟主迁坟,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知道当时的高楼门相当于南京现在荒郊野外的郊区,可如今的高楼门可是南京的一类住宅区域。 自传里这样介绍当时的小楼: 几扇大门,竹篱围墙,新居一进门就是一座很大的前院,铺着如茵的草皮。房屋是西式的两层楼,有三十尺深,右边是徐先生的画室,深三丈,阔二丈五,室高一丈六,这间画室,完全照着他绘画时的需要而设计。 左边是二楼二底层房屋,迎门一座楼梯,楼上两间卧室和浴室,楼下前客厅后餐厅,佣人的下房有两处,一是门右边的门房,一是后院兴工时期所建造的临时工寮。 两株大白杨树,正好就在画室的右面,遮掩着西晒的太阳。后来据吴老先生调查,说这样的大树,全南京一共只有三棵,我们家便占有其二,另外一株是在城南。由于树身高大,目标显著,从京沪路乘火车绕过玄武湖,将抵下关车站的时候,坐在火车上远远便可以看到它们。 由大门通往正屋的水泥路两边,栽植了几株垂柳,再在沿马路和左右两边的围墙里面,相间地种着洋槐和梧桐。这些树木和花草,把我们的庭院点缀得苍翠郁郁、姹紫嫣红。 今天中午我去这栋小楼,已经完全没有当年的影子了。小楼已改成纪念馆,楼上楼下大约200多平米,但院子大约有2亩的样子。当年只有达官贵人才盖得起这样的别墅。比起南京其它的民国老公馆来,规模要小很多。站在小楼完全看不到下关火车站的,我有点疑问,是蒋碧微记错了吧?当年这小楼如果前方无遮挡只能看到现在的南京火车站的位置。对这个问题,我无法考证。 这栋小楼的建成不久,就传来徐和其学生孙多慈的师生恋,以及蒋与国民党中宣部长张道藩的婚外恋,在长达10多年夫妻之间的矛盾中,夹杂二人都有各自的恋情,徐蒋二人终于在1945年离婚。 往日生机勃勃的庭院已不复存在。那种安宁温馨的气氛永远停留在回忆录中,书中的4位---徐蒋张孙,或英年早逝或终身无名无分或终身抑郁等等,且都已做古。我也是以十分惋惜之情多次路过这座始终关闭的院子。今天终于如愿以尝了---走近了心中向往的小楼。再次念起大师与三位女子的旷世情缘。 现在的这座纪念馆是徐悲鸿上世纪三十年代居住的,当时他是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即现在南师大美术学院的前身。这座纪念馆正是南师大出资修缮,并承担日常运营费用,由于游客很少,运营费主要就是水电费等。展厅里陈设的主要是大师作品复印件,没有一件真迹,这也是参观者少、大门总关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我想在婚姻问题上,无论是大师或者普通人,都应该好好珍惜它、善待它。小楼里男女主人在70多年前发生的故事应该讲对现在也还是有借鉴作用的。这也是我看过纪念馆后说的题外话。 20081031093455570.jpg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20081031093538200.jpg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20081031093544955.jpg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蒋碧微 20081031093549331.jpg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孙多慈
关键字: 出版 努力学习 南京 年轻人 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