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灯古镇,万家灯火传世人(转贴)
千灯,一样的江南古镇,而它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警句,让我们坚持了寻访的意义。立冬那天,我与同事从杭州出发经3个多小时,来到了距昆山市东南36公里处的千灯古镇。来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镇党委听取了从事灯学专家的建议,搜寻千姿百态的灯,布展于这个江南古镇,打造了灯影与水乡相映成辉,流光溢彩的世界,彰显出千灯与周边水乡不同的魅力。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宁静的夜晚,绚烂的彩灯在缓缓流动的河面、层层的荷塘涟漪的水面上与塔、桥和粉墙黛瓦交相辉映,宛如将现实和梦幻联系在一起,使这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历史更悠久,文化味更浓厚,它会让你静静地,跟随古镇魅力,跟随韶华的光影,去神游……千灯原名千墩,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因为战争,吴淞江畔竖起了一座座烽火台,据说数到昆山南30里的那个土堆时,正好是第一千墩,因而得名千墩。清宣统二年(1910年),易名茜墩,其来历说法有二:一谓文人雅称;一谓因墩上长满茜草之故。1966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名千灯迄今。 太阳一露脸,为了拍摄晨曦中的古镇,我们就来到了千灯镇,最古老的遗迹要数延福寺和秦峰塔。 清晨的千灯听不到船娘摇橹而唱的吴侬软歌,而走走千灯的桥却是有趣的,在十余华里的市河千灯浦上,千灯有7座大拱桥,每座大桥的侧畔总是点缀着一座玲珑剔透的小石桥。其中最著名的是7座建于明清时期的拱形环龙石桥,每座石桥都会令你牵念起古镇悠远的历史文化。而千灯浦的两岸,一边是高低错落的江南民居,一边是供人休息的廊棚,从廊棚这边看河上的石桥、房子和鹤立于民居之间的秦峰塔可以找到最好的观看和拍摄角度。行走在古镇,我们看到这里的建筑依然保持着明清时的风格,明代徽商余氏家族留下的当铺里,蜡制老板正与穷小子讨价还价。他家的门楣上写着“诗书执礼”,楹联上写的是克勤克俭的内容,他从安徽一路走来,而生意却在这里做的持久,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 走在静静的石板路上,如飘浮于明清的遗风中,江南古镇“足踩青石板、头顶一线天”的独特风貌,让人心驰神往。我在拍摄悠静小巷的石板路与金色的树叶,一位中年人走上前来,告诉我取景的角度。便与他聊了起来,他说3年前下岗后,为了生活,便开了这个布店,小店虽然只有20多平方米,却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布匹和款式多样的被褥,他说自己找货源,拉货、买货,经营这个小店是非常艰辛的,现在收入尚可,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路,认定的事情就要坚持做下去,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里没有别处古镇的繁华和喧嚣,在这里,你能享受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这是个极其纯朴、简单而充满魅力的古镇,在这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小镇人的纯朴、善良,小镇人的勤劳、坚持以及小镇体现出的一种难得的和谐与满足…… 发黑的瓦顶、静谧的流水、幽深的弄堂、悠长的廊棚、串串的灯笼…… 古镇,穿越了岁月与流年,古镇悠远温暖,古镇故国乡土。我们在这里寻访千灯古镇,就是重温一种精神,一种精神的力量。我们来到顾炎武的故居。顾炎武别号亭林,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中华历史上七十二伟人之一。进入故居的门厅,是顾炎武的同乡、清代状元石韫玉写的一副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可谓告诉了我们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要追求内心的和谐和完美,这不正是今天我们的民族所倡导和追求的境界吗。 顾炎武这个从雨打芭蕉的江南走出的刚烈剽悍男儿,他铁骨铮铮、精神浩荡,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铿锵之声。几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使多少热血儿女为了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气势恢宏的壮丽诗篇。 千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使人铭记的古镇。
关键字: 万家灯火 东南 思想家 昆山市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