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小吃
凡是来天津的外地游客,都要逛逛集地方风味小吃于一处的天津食品街、在这里,人们情不自禁地要吃上一顿“狗不理”包子;临走时还要捎上几盒“桂发祥”的大麻花;再看到炸得金黄色的“耳朵眼”炸糕,也许要吃上几个。这三样就是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津门小吃三绝”。 味道鲜美的“狗不理”包子,得名于清光绪年间。那时天津侯家后面有一家摊主叫高贵友,他以乳名“狗子”摆设包子摊。经营的包子物美价兼,顾客付钱后,便可自取包子,掌柜对此一概不理睬。日久天长,人们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传来传去,“狗不理”便取代了原名“德聚号”。其包子品种繁多,除了有猪肉包外。还有三鲜包、鸡蘑包、豆沙包、韭菜包等。
它用料讲究,做法精细,外观匀称,刚出屉的包子犹如簿雾中含苞的秋菊,吃起来肥而不腻,味道适口。据戊戍变法前后,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讨好慈禧太后。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奉献京都。如今“狗不理”包子已列为天津同类食品独特风味之首,名扬国内外。 以“津花”为商标的桂发祥麻花,俗称“十八街麻花”,因旧时店处十八街而得名。桂发祥麻花在制作上,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投料和制作方法。在每个麻花中,都夹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挂花等十几种小料配成的什锦馅条,并根据气温变化,随时调整投料比例。这样制成的麻花,具有香、脆、酥、甜特点,不仅好吃、美观、久存不绵、不走味,而且还有多种规格和包装,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皮酥肉嫩的“耳朵眼”炸糕,始刨于清朝光绪庚子年(1900年),因当时名为“增盛成”刘记炸糕铺毗邻耳朵眼胡同而得名。其选料精细,以传统方法制作。外表呈扁圆球形,金黄色,吃起来皮酥,内软而不生,其馅细腻沙甜,且含有玫瑰香味,十分可口,每天顾客盈门、 天津地方风味食品蕴藏在民间,源远流长。如果来津吃上一天不够,还可下榻在毗邻食品街的旅馆街内,再可品尝几天。
关键字: 制作方法 耳朵眼 金黄色 食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