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紫禁城——王家归来不看院
从张壁古堡出来搭辆小面直奔介休汽车站,这里有直达王家大院的中巴,不到40分钟吧,就到了王家大院门口。王家早已名满天下,有“民间紫禁城”“华夏民宅第一家”“王家归来不看院”之誉。
从平遥梁村以及介休张壁出来后,再到王家大院,感觉不一样了。梁村与张壁还算是活生生的古村,有人居于其中,世代相传,能从村民口中听到他们祖辈与宅子的故事。人与屋,血肉相连。但到了王家就不一样了,好比是从野生动物园闯进了一个动物标本馆,虽然为游客服务的设施更为完备,导游解说也更是无微不至,但那房子确实已成为标本,离开了人,房屋还算什么?
既然来了,还得仔细地看。66块的门票,民间故宫比北京故宫还要贵,据说也已排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高家崖住着王氏两兄弟,一个五品官,一个四品官。王家祖上本是农民,后来靠做生意起家,发财后再做官,有钱有权后再教子读书,由农入商,由商入仕,王氏一门在清朝出了100多官员,名震一方。这是王氏两兄弟老大门前的拴马柱,柱头为一狮子。关于王家大院的修缮,我在张壁曾听老张说起其中的故事,其实文革时也破坏较多,许多狮子、石雕是从其他地方的老宅子里东拼西凑得来的。不知道这一拴马桩是不是当年老王家的原物。
进得王老大家的院子里来,二楼是绣楼,是王家女儿的闺房,据说在出嫁前两年,女都得呆在这阁楼里读书绣花练技艺,不得下楼。这算得是极品宅女了。
楼梯栏杆上的石雕,狮子捧寿桃,寓意马上封侯吧。
大院石雕内容丰富,大都是一些二十四孝之类的。比如这幅,嗷嗷待哺的儿子被仆人拉开,母亲用乳汁喂养婆婆,这样才是好媳妇。现在就不用了,可以喝三鹿、圣元。一块块石雕看下来,只觉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全是礼智仁义孝之类的。总之就是尊卑有序,让你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这套规则。中国以礼制代替法治,看似人情十足,其实礼制冷酷起来远甚法律。
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数百个皇帝的轮流专制,动荡不安的时候多,和谐盛世的时候少,带给老百姓的永远是无休止的伤痛。处处兵荒马乱,而以山西尤甚,所以无论是官宅还是民居,大多选择了高墙大院的堡垒式建筑。只有躲进了这高墙内锁上大门才能求得内心的片刻安宁。你看这四合院内的正房与两侧的厢房,不正像一个人两臂紧抱躯体蜷缩在地?有钱了,就怕别人来共你的产,所以大到紫禁城,小到四合院,都是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态。
大院屋顶有点意思,都是单面坡。这叫“四水归一”,或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少雨,一旦下雨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
王家大院之外,尚有一些大院未被规划到景区中来,还有居民在门前聊天,这倒是给这老宅子增添了些许生气。毕竟房子是用来住人的。
“尊严第一,舒适第二,”马未都说中国古代家具时曾这样点评。其实房屋也是如此。从各房间的布局到各装饰细节,都无不体现尊卑等级的限制。许多繁复的装饰基本没有实用,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无时不刻不在昭示着主人的身份。或许可以说,这样的装饰并非为了身体感官舒适,而是心理快意。封建制度的壁垒森严决定了建筑的壁垒森严。你看王家大院的森严气象,大片屋顶填满了几乎所有空间,森严的等级制度决定了你的活动空间,你能走到哪个房间,取决于你的身份地位。
这样一来,王家大院这样的建筑群,与其说是住人的住宅,不如说是关人的监狱。高墙不可逾越,他限制了人身自由,更禁锢了人的思想。试想,当一个人不得不屈服于这套等级制度,不就证明这种统治方法已经成功了吗?当底层都以能住上这样的豪宅为追求目标、羡慕人家官高马大时,就说明礼制已经深入人心,对统治者而言,社会就在三纲五常的礼制下实现长治久安了。“王家归来不看院”,还真有点不想看院了。
关键字: 平遥 张壁古堡 王家大院 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