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云岗石窟
中国的佛教建筑根源于印度;古代印度的佛教寺院建筑主要有两种形式,「精舍式」与「支提式」。精舍式建筑建有佛殿、佛塔、僧舍、园林……等等;支提式则是依山开凿的石窟。精舍式佛寺传人中国之后,很快与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结合,成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佛教建筑,台湾几乎各大佛寺都是这一种宫殿式佛寺。
支提式的石窟寺院在台湾没有见过,但是在中国佛教史上却曾经大放异彩。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岗石窟,就是根源于印度支提式石窟寺院的佛教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的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a.d. 460~465)由高僧昙曜和尚主持。依山开凿的石窟,东西绵延一千公尺长,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留存下来的洞窟有四十五个,大大小小石窟、石龛共有二百五十二个,石雕佛像五万一千多尊;其中第十六窟到二十窟,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其它主要洞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a.d. 494)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
第五窟门边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下的壁雕,线条优美。
来到云岗石窟您首先会惊讶于这些雕塑鲜艳活泼的色彩!第二个惊讶则是少见的「褒衣博带」式袈裟,云岗石雕佛像的服饰与台湾常见的大不相同,明显带有北魏时期边疆民族服饰的特征;第三个惊讶是佛像的相貌与常见的圆润丰满不同,额宽、鼻高、眼大、唇薄,面貌具有西域民族的面部特征。
云冈石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气魄最宏伟。昙曜五窟形状基本相同,平面呈马蹄形或椭圆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窟顶高达15公尺以上,形式类似僧人禅修所居的草庐。窟内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绝大部分空间,两侧各有一佛或立或座;主像背后雕饰的华丽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间遍刻千佛,有的还刻有贴壁雕的菩萨、罗汉等。
第十六窟的释迦牟尼立像身着 褒衣博带 式袈裟
洞窟壁上雕满大大小小的佛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开凿石窟、佛像的重点移到洛阳龙门,云岗不再是皇家礼佛的场所。因此,虽然开凿雕造的活动并未停止,但都只是民间人士和僧人施造的一些小规模窟龛。这些窟龛的形式内容大致相似,只是造像普遍趋于削瘦,面型清瞿,长颈窄肩,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大衣下摆褶纹重迭,整体风格与同期龙门石窟的基本一致。
第六窟中央是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
第十二窟前室大门上方的雕塑,上方一排伎乐天手持各种乐器
佛教石窟的修建,以弘扬佛法为目的,各地的佛教石窟,虽然因为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差异,艺术风格明显不同,然而,千百年来善男信女对佛陀的礼敬始终不变,怀着对佛法的衷心敬慕和虔诚信仰,希望千秋万世弘传佛法的理想,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内涵雕凿一座座石窟,塑造一尊尊流光溢彩的精美佛、菩萨圣像。他们建造的正是自己真诚敬仰的佛陀庄严世界。
关键字: 云岗石窟 佛教 孝文帝 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