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中的“牛”文化
从山西方言许许多多的关于牛的词汇中,依稀可以感受到古代农耕文明的遥远回响。
牛年
牛在古代农耕社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财产,关乎全家人的食粮保暖,故人们爱怜之,还常常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带“牛”的名字。如把小孩昵称为牛牛、牛儿;用“牛”来排行:牛儿、二牛、三牛;在牛前面冠以“金”、“铜”、“铁”、“福”、“喜”、“灵”,叫金牛、铜牛、铁牛、福牛、喜牛、灵牛等。
带牛的词还有,把牛字重叠为“牛牛”,表示小昆虫。形容人长得又粗又矮,叫牛腿子(平遥);形容人执拗倔强,叫牛劲(新绛);称婴儿、小孩的胖脚或小鞋叫牛蹄子、牛蹄蹄(平遥);形容数量极少,一点点,叫“一圪牛牛”(平遥,文水);假装赌博或卖货骗人上当叫“拉黑牛牛”,或“拉黑牛”;形容小孩子胖而可爱叫“圪斗牛牛”(平遥);形容做事不紧不慢,不着急叫“牛皮灯篓(子)”、“老牛”;固执不化的人叫“牛角”或“死牛角”;“黑乌牛”用来形容天气阴沉欲雨或黑红色的肿胀伤痕;形容两个人扭打在一起叫“牛牛滚蛋蛋”;“死牛疙瘩”形容人脾气倔,不通情理。
牛按毛色可分为:红牛、黄牛、黑牛、黎麻牛(又叫花牛,指杂毛牛,平遥)等。按年齿可分为:大牛、老牛、小牛儿(怀仁)、小牛子、牛犊子(平遥、长治)、牛犊儿、牛娃(河津)、牛娃儿(洪洞)、牛蛋子(山阴)、牛犊嘞(沁县)等。按功用可分为:耕牛、犁地牛儿(平遥)、奶牛(专用于产乳的)、菜牛(又叫肉牛,专供食用)。
牛按性别分雌雄两类。未阉割的叫公牛、牤牛(阳曲)、泼牛(吉县)、牤蛋(和顺)、坡牛(永济)、扑牛(万荣)等;阉割了的公牛叫犍牛(定襄)、老犍(晋城)、壮牛(新绛)等。雌牛的叫法有兕牛(阳曲)、兕牛子、母牛(平遥、祁县)、乳牛(广灵)、善牛(陵川)、肾牛(晋城)、厦牛(万荣)。
另外,牛反刍叫“换嚼”(平遥、广灵)、倒嚼(平遥),牛用角顶叫“握”、“猜”(音,平遥)。
山西方言中有很多有关“牛”的歇后语:
牛毛擀毡子——不合股;按住牛头喝水——勉强不得;牛圪角戳进羊屁股——牛气又羊(洋)气;牛吃了赶车的——奴欺主啦;牛拉轿车——不配;牛皮做灯笼——照里不照外;牛蹄子——两瓣;牛角上抹油——又滑又尖;砂锅煮牛头——放不下;老牛散步——慢慢腾腾;牛犊子拉车——乱了套啦等等。
关键字: 农耕文明 山西方言 牛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