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故里蒿峪村
距阳城县城东北10公里处,是坐落于芦苇河东岸、九泉山下的蒿峪村。该村东连润城柏沟,西接町店柴凹,南邻本镇美泉,北靠町店桃坪。侯月铁路横贯南北、八芹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矿产丰富,村大人多。它是明代威镇边关的挂印总兵马芳故里,也是泽州古今闻名的冶炼铸造之乡。蒿峪古称蒿谷里,因村落地处河谷,村周和山野多长有蒿草而得名。古人因嫌“谷字有“夹道和“困境之贬意,故于清乾隆十七年更名为蒿峪村。据村内大庙碑文所记,早在隋唐之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生息。宋、元时期,人口增长,村落扩大。明代以后,随着采矿冶炼和铸造的发展,逐步走向了鼎盛。千百年来,蒿峪村民用自己勤劳而智慧的双手,创造出灿烂而辉煌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的炼铁铸造业中,泽州对采矿、冶炼的发明有着重要的贡献。蒿峪村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成为元代之后当地炼铁业迅猛发展的佼佼者。上世纪三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本村发现了两处地下修筑的土圆炉冶炼遗址,和《阳城县志》所记载北齐时代的“地下土圆炉炼铁情况相吻合,证实了蒿峪古代冶炼发展的悠久历史。从金末开始,蒿峪先民开始使用方炉坩埚炼铁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冶炼的生产效率。至明代中叶,蒿峪的铸造业随着冶炼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能生产出优良的铁锅、茶壶、火锅等生活用具,还能生产出锋利的铁犁铧、铁锹、锄头等生产工具。在蒿峪生产的铁货中,最著名的产品铁蒸笼,几百年来在中国北方各省畅销不衰。史料记述其“设炉熔造,冶人甚众,又铸为器者,外贩不断。当时冶炼铸造业的繁盛可窥见一斑。挖煤炼铁给蒿峪人带来了生活上的富足,不仅有钱用来修房盖屋,倡建庙宇戏台,而且还设立私塾、兴办学堂,鼓励孩子们读书求学。如明末时期岩底的马家、后头炉上的郑家等许多富户均设有自己的私塾。他们遵循“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有个读书郎的古训,聘用有才学的先生来教育自己的子弟。明清两代,村里曾出过贡生、监生等文人学士60多名,但当数明代镇守三关的挂印总兵马芳最为著名。
马芳(公元15171581年),字德馨,号兰溪,自幼学文习武,身高体壮,神力过人。15岁时,因怒杀乡间恶棍浪迹他乡。于嘉靖庚子年(公元1540年)投归大同总戎周尚义部下,从此开始了长达45年的军旅生涯。他胸怀大志,胆略超群,决胜千里,战功显赫。《明史》有:“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大小百十接,身被数十创及“威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等记载。他一生曾得到九次升迁,最后累官至蓟州、宣府、大同三关的挂印总兵。明万历九年,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因调兵遣将,操劳过度患急病而亡。他逝世后,朝廷以其功高九陛,勋至九重,威震九塞之荣,颁旨官赠其父马文通、祖父马刚、曾祖父马山为光禄大夫。追封其母赵氏、祖母潘氏、曾祖母郝氏为一品诰命夫人。并下旨在蒿峪村为马芳大将军修建“总兵府第,以昭其功,荣耀乡里。而且马芳后代也秉承父业,大有作为,其长子马栋、次子马林分别晋升为宁武和辽东的挂印总兵。此后,其孙子也代代相传,有的还远调甘肃担任嘉峪关总兵,继续为保卫国家的边疆安宁镇守于边关。
现马芳的总兵府第早在战争年代被毁,但其当年出生的马家大院却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北房为三间出檐楼,左厢房由石梯可通楼上,建筑简洁而庄重,只是右厢房损坏较严重。该院大门内,迎面为高约2.2米、宽1.3米的整块青石照壁,上部刻着阴阳八卦,中部为梅花鹿,下部是两只奔牛,左右为菊花和牡丹,刀法娴熟,雕刻精美。据说是清初时由马芳在大同的后代来蒿峪祭祀祖宗时所立。
与马芳故居同时期或较晚的明清民居建筑,还有楼高院宽的郭家大院,风格别具的甄家大院,木雕精美的后头炉上院和庄重古朴的马家新院。郭家大院规模宏大,颇为壮观。院落的门楣窗隔做工精细,屋坡楼道建筑考究。其北房建在四层石阶高约一米的台基上,为蒿峪少见的立柱出檐厅房。蒿峪村另一处最有特色的古代民居,是建在村中主干道旁的甄家大院。该院北房为左右高中间低的插花楼,东西为形制规整的出檐房。楼栏、门窗虽然简洁,但却显得典雅大方。村人说该院的房主甄家祖上,历史上曾出过一位四品府衙官,才修建了这座村中唯一的官家住宅。
蒿峪村现存的砖木结构民居四合院,大都为明清时期的富户或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所修建。而村内的普通老百姓,当时大多是就地取材,使用河石、鹅卵石或炼铁坩埚筒砌筑的院墙和住房。行走在村中弯曲狭窄的街巷中,会惊奇地发现,无论是在古街官道旁,还是在胡同院巷中,几乎都是利用这些特殊建筑材料修砌的院墙和老房。这些形态多姿的埚筒院落,紧密相依,高低错落,不仅给人以苍朴厚实之感,而且还有一种别样的壮美。这种独具特色的埚筒民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向其它省(区)公布的所谓“石头村、“土坯城那样,把蒿峪命名为中国独有的“北方埚筒民俗村。
据村内老人讲,蒿峪村当年的寺庙建筑也十分丰富,从元代至明清,村里曾建有成汤庙、东岭庙、祖师庙、灵关庙、三官庙、菩萨庙、山神庙、东寺、广兹庵等十余处庙宇。其中最庞大的建筑是建在村中的成汤庙和屹立在山巅之上的东岭庙。成汤庙创建于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庙一进两院,主要建筑有山门、过殿、舞楼、拜亭和大殿,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建筑宏伟。不仅殿檐斗拱、楣梁木雕做工精细,而且柱础石刻、神台砖雕也十分考究,堪称是当地最为有名的一座庙宇。但时过境迁,这座始建于元代的精美建筑早已被拆毁改建了学校。而建在山岗上的东岭庙也已是殿宇坍塌,杂草丛生,唯有庙东高耸的五层藏经楼和庙南山门前的千年老槐树,还见证着蒿峪古村曾经有过的辉煌。
关键字: 侯月铁路 芦苇河 蒿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