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平城
古镇平城,位居陵川县城以北6公里处的山间盆地中。周围群山环绕,岗峦叠起,地处“万峰环列,突中一窝之心。镇东与六泉乡相连,西与秦家庄毗邻,南通崇文镇,北与壶关县接壤。长陵公路横贯南北,曲辉、平西公路在镇内交汇,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古今为陵川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
据《陵川县志》记载,平城早在尧舜之前就有人类聚居,夏商时期为冀州所领,而且是夏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春秋时先属晋、韩,后归赵,长平之战被秦吞并人秦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归属上党郡高都县管辖,西汉至两晋属泫氏县,直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陵川县,平城此后才一直归该县所管辖。从隋置陵川始,经唐、宋的发展,金、元的鼎盛,明、清的辉煌,古镇历尽了千年的世道沧桑。
平城古为官商道衢锁钥之地。商贸发达,文化灿烂。早在明、清时期,平城在省内外就有了广泛的商品交易市场。昔日镇内的东西老街、十字巷、南堂巷设有各种店铺、商号、作坊200多家。不仅镇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货堆如山,而且在本省的晋城、阳城和河南的新乡、鹤壁、道口以及山东、安徽、湖北、江苏、浙江一带,都有平城人开的铁货铺、日杂店、布店、酒店等商号,并在当地有一定的声誉。史书记载,平城在明朝已有“百张炉、十作酿、千家店之说,这足以反映了平城当时的冶炼、酿酒、手工业的发展与鼎盛。
商贸的繁荣,使古镇的一些商贾富绅懂得了教育子弟光宗耀祖,改换门庭的重要性,为此古代的私塾教育在当地便应运而生。且不说平城历代众多的出相入仕者,仅金代这里就走出五位状元,成为陵川历史上著名的才子之乡。除了前文所叙的南召武氏三状元,还有杨寨的赵安时、赵安荣兄弟两状元,他们共同开创了平城历史上的辉煌。赵安时为金海陵王贞元年间的状元及第,历官中顺大夫、南京路兵马都总管、上骑都尉、永定军节度使等职。赵安荣为赵安时之弟,为金熙宗天眷年间的状元及第。官历朝清大夫、永定军节度使等职。现存有赵安时撰写的两通碑文,是研究陵川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平城的古建遗产,分布多而广,明清就有“十庙社之称,而最有特色的是当地人称为“古圈的阁楼建筑。在平城镇所辖的20个村落中,几乎村村都建有古阁,这些古阁或靠山、或临水、或跨河、或依路,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均建在通往平城的大路上,而且阁面都朝向平城。现镇内保存最好的是平城主街北侧的三皇阁和老街中部的关圣阁。其中三皇阁建筑最为精美。该阁建在三米多高的台基上,巍然耸立,雄视古镇。阁共分三层,下为门洞,二、三层内外由木柱顶立,外圈半截花墙,里外均由玲珑剔透的雕花窗扇相隔。阁顶为五脊六兽结构,筒瓦铺顶,檐挑角凌空。昔日二层为古时社首们办公所用,布置典雅,曾陈列着名人字画。三层塑有伏羲、神农、黄帝三尊座像,即人们说的“三皇。左边神农,手捧谷穗;右边伏羲,手举花絮;中间黄帝,正襟危坐,神态逼真。这座建于明代的古阁楼,成为平城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目前镇内还保存有关圣阁附近的古店铺和以北的东西老街以及元阳观等古建筑,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这些散发着古朴气息的乡土古建已逐步在消亡。但平城镇对此已引起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些文物古迹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一旦失去它,就不可能复得,所以至今还在尽力地保护着。同时,我们还应唤起更多人的重视,并使更多人都来支持和保护我们的历史家珍,这样,才不愧对于我们的祖先和后人。
关键字: 古镇 壶关县 平城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