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守居园池
绛守居园池,位于新绛县城西部高垣,现新绛中学校后面(原州署的后面)。东西长174.9米,南北宽95.45米,总面积为16594.21平方米,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守居园池系绛州街府花园,供太守、官僚、士大夫及其妻室儿女游乐的地方。此国历代俗称“隋代花园、“隋园、“莲花池、“新绛花园、“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由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开创。当时他为官一任,体察民情,看到风不调雨不顺,常常有旱灾威胁百姓,城池附近,井水又多卤咸,既不能饮,又不可浇灌田园,于是他从距县城北30华里的“鼓堆泉引来清凉的泉水,开了12道灌渠,大部分浇灌沿途田地,小部分流入当时刺史的“牙城,从州衙的后面经过,流入街市和城郊,解决了人民饮水和灌溉田园的问题。大业元年(605),炀帝的弟弟汉王谅造反,绛州薛雅和闻喜裴文安居高垣“代土建台以拒隋军讨之,因此形成了大水池,于是,中建洄莲亭,旁植竹木花柳,故“豪王才侯在此处建起“台亭沼池“袭以奇意相胜,几经添建修饰,“居园池的雏型便形成。 绛守居园池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官衙州牧的添建维修,一千三百多年的风云变幻,时尚追求,形成几个大的格局和面貌,成为我国园林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从隋唐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到宋元时期的“建筑山水园林,直至明清时期的“写意山水园林,一脉相承形成我国北方园林的独特面貌。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特色。 隋唐时期的园林面貌已荡然无存,只能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绛州刺史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中寻觅到大概的面貌。 隋唐时期园池构建以水为主,水面积约占全园的四分之一还要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自然山水园林。园中有五个亭轩,一个堂庑和一个入园门,建筑形制都很简洁明快。水从西北注入园池,形成悬瀑,喷珠溅玉。水池中子午桥贯通南北,桥中一亭名曰洄莲亭,高高屹立,远望如观蜃景一般。池边芳草、蔷薇、翠蔓、红刺相映成辉。池南是井阵形的轩亭,周以直棂窗的木制回廊,“香亭居中鳌立,与太守寝室相通。池西南有“虎豹门与州衙相通,左壁画猛虎与野猪搏斗图,右壁画胡人训豹图。池东西建有“新亭和“槐亭。
这些建筑以“借景法大大扩展了“咫尺园林的意境。 明清园林,从明正德李文洁到清光绪李寿芝,几经构建,园内盛设亭台楼榭,建筑秀丽,假山耸峙,清水环绕,花卉争艳,古柏参天,曲径小桥,景色幽美,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是古代园林中有据可查,有遗迹可寻的最古老的名园,具有文物价值及园林艺术价值,是园林艺术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在园池的地形地貌基本保存完整,总体规模布局、形制及池塘渠道、亭台部位尚清晰可辨。
关键字: 山西省 新绛县 绛守居园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