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头游记
曾亲身领略过天下雄关—嘉峪关的风采,又登上八达岭体验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对老龙头,由于各种原因更是情有独钟。今年暑期,单位组织到南戴河旅游,终于有机会实现这一夙愿了。
到达南戴河的第二天,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便向山海关方向进发。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沥沥细雨,我不禁在心里轻声叹息,难道老龙头要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我对它虔诚的来访,或是它不愿让我一睹它的真实容颜?然而,既来之则安之。近了,近了,终于来到了宁海城下。就在这时,雨也渐渐小了,慢慢停了。老龙头真是跟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此时,放眼天际,一片迷蒙,整个天幕被泼上淡淡的灰青色,而空气里夹杂着雨后蒸发而成的潮湿雾气,宛如置身一层薄薄的纱中,感觉竟然有一种异样的浪漫气氛。心里头在前面形成的不悦一扫而光,顿觉浑身无比精爽,于是便迫不及待地走入宁海城。
进入宁海城,依次经过龙武营,登完马道,便到了澄海楼楼下。移步过去,抬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澄海楼三个大字,二楼悬挂着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手书的雄襟万里。一口气登上澄海楼,远眺大海,水波澹澹,万里江山如画,胸怀果然有开阔之感,仿佛融入了这美景中,不禁想起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位初唐才子若是面对此情此景,不知会激发出他怎样的灵感和感悟。同时又想到大自然如此海阔天空,而人在大海面前却如此的卑微。心里竟隐隐有了几分失落感。慢慢下楼来,看过天开海岳碑,穿过靖虏台,便到了入海石城的尽头。这时,手扶城墙垛口,看着如雪的怒涛拍打岸石,任阵阵海风迎面吹来,对老龙头的感觉也越来越清晰。经导游介绍得知,明洪武年间,为了防御女真族和蒙古族对边境的掠夺骚扰,大将军徐达奉命修筑长城,老龙头应运而生。1565年孙应元修建靖虏敌台,1579年民族英雄戚继光又修建了入海石城。这便形成了老龙头在万里长城中特有的集海、城、楼于一体的独特建设风格和精良布局。这座海中高墙,不仅是观海看景的好地方,而且因其别具匠心的设计和绝佳的地理位置,构成封锁海面进攻的制高点,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将视角逐渐拓宽,向远望去,作家峻青《雄关赋》里的文字描写被演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万里长城的尖端。的确,北倚连绵起伏的燕山山脉,南衡碧涛万里的渤海,长城这条巨龙穿过崇山峻岭,承载华夏的沧桑,携带历史的风尘,来不及歇息疲惫的脚步,一头便扎入宽广无际的渤海吮吸不止,一直延续了400年的风雨。
在老龙头众多离奇的传说中,最多的是关于它的修建,我将这个疑问抛向导游,没想到导游如数家珍,给我一一列举并逐个驳斥,他说民间流传最广的是秦始皇用鞭驱石入海,筑入海长城40余里的传说,这种说法当然不足使人信服。不过山海关当地流传的戚继光反扣铁锅修入海石城的说法倒似乎合乎常理,颇有说服性,因为康熙在《澄海楼序》中也说:“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不知其几千万也。”据说这种方法已经载入了建筑史册,我虽很少涉猎建筑方面的书籍,但对此不敢苟同,只好付之一笑。
历史上,老龙头在明朝和清初曾经盛极一时,这从到处留下的珍迹墨宝和史料记载可以看出。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老龙头变成了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也成了他们入侵中国的跳板之一。1900年,澄海楼、宁海城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毁于一旦,老龙头被各国列强占领。随后,老龙头乃至山海关先后被英国、印度、日本侵略者占据,其间日本侵略者竟然在老龙头占据营盘长达44年之久。这辛酸和屈辱的一页,应当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却的。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关解放山海关,老龙头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再次焕发出它的光彩。1985年,国家组织修复老龙头,历时8年,终于使老龙头重放异彩,为万里长城再现辉煌增添了重重的一笔。如今的老龙头,占地约40万平方米,由入海石城、靖虏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宁海城、海神庙、滨海长城等七大部分组成,拥有城关楼台碑庙宫、署堂宅祠阵营室、碾磨锅锚厩牢井、园林滩海桥牌亭等28处景观,每年都接待游客上百万。
即将走出澄海楼,回望烟雨中的老龙头越发美丽,不觉从内心发出轻轻的赞美:历经沧桑的老龙头并不老,相反,年轻富有活力。
在游览老龙头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竖有“老龙头”的石碑前,一向爱照相的女儿非要拉着我和妻子拍照留念,只好请旁边的游客为我们照一张全家福,待到照片洗出来以后才发现,碑上只有“老头”两个字,“龙”字被女儿顽皮的笑容完全遮住,不过女儿的生肖恰恰属龙,反倒增添了几分独特的创意,竟有“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感觉,这也成为此次老龙头之行的又一收获。
关键字: 南戴河 山海关 老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