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宝瓶口、飞沙堰、鱼嘴、安澜索桥
沿着台阶上了个小坡,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视野之内,是长着杂草的接近干涸的河床。涓涓细流,让我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传说中经都江堰奔腾而下的江水联系起来。一座不知名的索桥架在两岸之间,悬于几近干涸的河床之上。只见游客们忽拉忽拉地过桥,咱也跟着过。
虽是索桥,却很结实,碗口底粗的绳索一圈圈地盘在桥头的缆桩上。顽童在桥上又蹦又跳,把桥弄得摇摇晃晃,在家长的制止声中,一脸无辜地回头看看大人,之后露出一个狡黠的微笑。
过了桥,往里走,只见水量越来越充沛。直到囫囵吞枣地大概研究明白图纸,才晓得那几近干涸的河床是另有它用的。
都江堰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将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其主体工程则包括宝瓶口进水口、飞沙堰溢洪道和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是李冰父子率领有治水经验的人民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最终凿穿玉垒山,形成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而建成的。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他们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沉入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分洪减灾,李冰父子又率领众人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引至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当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沙便流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而那条溢洪道,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条几近干涸的河床。
从飞沙堰到鱼嘴有环保电屏车可以乘座,虽然背着大包,但为了不错过沿途的任何风景,可以随时拍照,再者也可以省些银子,还是选择了步行。路很宁静,但宁静中隐隐地潜伏着一股骚动,隆隆的轰鸣声若隐若现地传入耳鼓。顺声前行,轰鸣声越来越清晰,很快便走上一条小路。路的右边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而左边就是被分流的外江,波涛翻滚着,顺着地势一路汹涌地奔腾而去。那一刻,一种震憾如闪电般,从头直击脚底。凝视着涛涛江水,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用人类独有的智慧改造着自然,变弊为利。
路的尽头,一座八角玲珑亭立于高台之上,名曰“分江亭”。在这里可以看到岷江水被刷地劈成两股,咆哮着流入自己的航道。一座索桥穿过分江亭,架于内外两江之上,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安澜索桥。该桥全长约500米,给人的感觉相当壮观,壮观到名列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关于这座桥,也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在一次翻船事故中,一百多人丧生于滚滚的江水。有位姓何的私塾先生绞尽脑汁查看地形,筹集资金,率领群众建造了这座桥。当时只有桥身,没有扶栏。一个倒霉的酒鬼酒后过桥,坠落江中身亡。当时的贪官污吏公报私仇,制何先生的罪处死了他。何夫人为完成亡夫的遗志,忍辱负重,最终给桥安上了扶栏,这样就不会再有人掉下去。而那之后,再也没人见过何夫人。只有一个渔夫说曾在江中见过何先生夫妇的身影,他们在水中共享天伦之乐,与日月同生,天地共存!后来,也有人管这座桥叫“夫妻桥”或“何公何母桥”。
鱼嘴,形如其名,是都江堰分水堤最前端。在5.12地震中,该分水堤受震后出现了一些裂缝。当时,很多人都在担心都江堰的安危,因为它一旦受到损坏,后果将会十分严重,损失也会非常惨重。还好,它最终挺过来了,除了裂缝,没有其它状况。工作人员用水泥对裂缝进行了修补,确定已无大碍,只如一位伤愈的母亲,在岁月的洗礼中,又凭添了几道皱纹。
长城伟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它某些地段,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风蚀,只剩下断壁残垣。而这座比长城还年长几十岁的水坝,居然经住了八级地震的考验,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站在鱼嘴之上,凝视着奔腾的江水,任湿润的微风拂过脸颊,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眼睛竟也有些湿润了。若干年后,如果再有机会到四川,即使没有了熊猫金卡,我还会再来看都江堰。在中国看水,都江堰是个不容错过的地方!
关键字: 宝瓶口 成都平原 溢洪道 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