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旅游概况
由两千多年历史铸成的泸州,位于祖国锦绣天府之南,辖三区四县,总面积12242.95平方公里,人口461.45万。市区为长江与沱江所环绕,是四川出海的南通道和长江上的重要港口。岁月汤汤,勤劳智慧的泸州人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使泸州成为闻名遐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泸州古称江阳,夏、商时属梁州之域,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设置江阳县,南朝萧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
1949年,设置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泸州专员公署,1983年泸州市改为省辖市。两千多年的文明史为泸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众多的文物古迹。汉代画像石棺、宋代报恩塔、四百年国宝窖池、明代龙脑桥、明代玉蟾山摩崖造像、清代春秋祠、清代尧坝镇东岳庙及古街道民居群等古迹遍布泸州境内。
美丽富饶的土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孕肓了泸州人不屈不挠、奋发拼搏的精神品格。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之久,“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由此而得名。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遗址、泸州起义指挥部、朱德纪念馆以及朱总司令亲笔题写的“救民水火”、“护国岩”等革命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气候温和,五业兴旺。泸州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农、林、牧、副、渔业提供良好的条件,成为四川省的粮、猪、林、烟、果、中药材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罗沙贡米、泸州桂圆、合江荔枝、纳溪柚子、古叙优质“云贵型”烤烟等,远近闻名。
这里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合江福宝森林公园、古蔺黄荆老林、叙永画稿溪、张坝桂园林等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泸州,历来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流中心。早在宋代年间,泸州就与成都、重庆一道跻身于全国26个大商业城市之列。今日泸州,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发达,321国道纵贯全境,并有大纳(贵州大方至泸州纳溪)公路沟通,是四川最便捷的出海南通道。隆纳(隆昌到纳溪)高速公路已建成并与成渝高速公路相连接。泸州至北京、上海、广州、海口、昆明、贵阳等地的直达航班已开通。泸州港已成为四川长江上游常年通行1000吨级船舶的港口和四川省的长江第一大港。泸州港集装箱多用途码头是年吞吐量5万标箱的直立式综合性码头。通讯网络先进高效。已建成国内互联网上规模最大、信息最齐全的酒类专业网——中国酒类信息网。中国西部农副产品市场信息网、中国液压元件信息网、中国名酒信息网即将建成。城区建设已初现大城市雄姿。人居环境优越,滨江路荣获200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良好范例称号。城区绿化覆盖率4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7平方米。投资软环境极大改善,“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强。
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伴随经济的发展,泸州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迅速发展。市内有泸州医学院、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5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专业科研机构20个,三甲医院1个,二甲医院11个,科技人员近6万人,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部委、省级奖项。大力实施“科教兴泸”战略,开展了科技人才库、科技项目库建设,启动了民营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以生物技术、绿色环保、信息技术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5%,广播电视实现了市到县区光纤联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今日泸州,随风擎旗,弄潮而立。未来的泸州,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浪中定将展现出亘古未有的辉煌! 泸州气候 泸州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由于泸州恶劣天气较少,天气阴晴居多,旅游交通四季畅通。影响泸州旅游交通的主要天气现象是强降水、大雾和连阴雨。泸州6~9月份是暴雨天气出现的主要时期,特别是8月,在暴雨相对集中,降雨区域较广的情况下会造成溪河淤水冲塌路基,山体滑坡堵塞路面,影响交通的情况。
泸州旅游投诉电话:0830-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关键字: 北温带 旅游投诉 泸州市 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