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这东西(7)
5月3日 梵净山-江口-铜仁昨晚设置的闹钟早上居然没有响,醒来已经是过6点了。赶紧收拾好行李,办好退房手续,并迅速将行李放在车内,每人只拿了台相机和一瓶水,在门口的餐厅胡乱吃了点米粉就进入景区。从大门到山脚约10公里,但道路狭窄,其他轿车在这条路上简直无法会车,只有当地的小巴才能勉强穿行其中。已经有不少游客在门口等车上山,上车后我们花了半小时车程来到登山的台阶起点,从大门到登山的台阶前每人另交车资10元,我们到达台阶前刚好是七点整。登梵净山我已经错过了00年和05年两次机会,两次都是到了铜仁或凤凰后,与其擦肩而过。这次假如陈处夫妇和我们继续同行,考虑他们的年龄和体力,恐怕我也不好意思甩掉他们自己上梵净山的。现在只有我们俩个人,再不上山,再等几年到自己的体力下降后,将恐怕要永远与她失之交臂了。关于梵净山山名的由来,据说当年唐朝人称其为“辰山”;明代《贵州名胜志》称其为“九龙山”;清代称它为“月镜山”“、“卓山”等等。之所以叫“月镜山”是因为在月白风清之夜,游人可在岩石上照见自己的影像;之所以叫“卓山”,是因为山头的金顶卓尔不凡。附近民众则因其山形酷似当地百姓蒸饭用的器皿“饭甑”,俗称它为“饭甑山”。有文字记载的“梵净山”称呼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应该是“饭甑山”的谐音。前人将“饭甑山”改名“梵净山”,我本人揣测,一是“梵”、“净”有佛教“梵天净土”的意思,很有禅意,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佛教子弟前来朝拜山上的佛祖,二是“梵”、“净”两字发音铿锵、字形优美,总体感觉非常和谐,很有文化底蕴,一般读书人甚爱之,也增加了梵净山的文化气息。 梵净山吸引我的原因讲出来恐怕就要让你见笑了,我一直想登上梵净山,不是因为她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弥勒道场,也不是因为山上有稀有的黔金丝猴,竟然就只是想亲眼看看山顶的那块蘑菇石。多年来在电视风光片,在旅游杂志,在摄影作品上看到那雾绕云缠的蘑菇石,看到清晨和黄昏的阳光象金子般洒在蘑菇石上,就会引起我无限遐想,蘑菇石在我心目中就是梵净山的代名词。但自己不上来亲眼看看,就无法知道她在梵净山的位置,就不知道她究竟有多宏大,不亲手抚摸她,你也无法亲手感觉她的节理和层面,无法触摸我们大地母亲年迈粗糙的肌肤。我原本打算利用一个上午,花费6个小时完成上下梵净山的意愿,我还叮嘱妻子,要她走到那算那,体力不支就休息,或往回走。昨天在大门打听,知道不少年纪较大的人和女士都走不多久便回头了。有的几百步,有的一,两千步。要不就是坐滑竿上去。我对自己的体力还是蛮有信心的,认为可以当天上下梵净山,并比一般人少花时间。当开始上山时,才发现梵净山上的台阶特别陡,级差特别大,特别在开始的千余步,好像要故意给你一个下马威,要考验你的毅力和体能。那些尾随左右的脚夫们也跟在游客四周鼓噪,危言耸听地宣扬登山的艰苦和危险,千方百计地消磨你的意志,达到他们要抬你上山的目的。同行当中突然听到了传来熟悉的粤语,一搭话,原来是四五个广州姑娘经镇远过来登梵净山。我交代妻子与她们同路而行,就快步往前走了。这连续不断地台阶横在你面前,没有尽头,密林中也看不到这山径究竟要通向何处,感觉脚下的道路无穷无尽地向天际延伸。好事者在台阶上每步都有标记和数字,看到那些数字与登顶的数字悬殊太大,真会彻底摧毁不少登山者的意志和信心。当我上到两千步时,时间是早上八点,山上陆续有人下来,知道昨夜山上人满为患,不少人露宿荒野,整夜在山顶跑步取暖抵御寒冷。看着我身后不断上山的人群,估计今天上山的人也不会少,即使今天上去了,住宿也会有困难,看来今天是无论如何要赶下来了。随着步步向上攀登,我的体力也逐渐在消耗,原本估计安排三个钟头登顶的计划恐怕是无法实现了。从黑湾河景区上梵净山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外,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山路的大部分都是在山脊和山谷中盘桓,密密的灌木经常将台阶两边遮挡得密不透风,几乎看不到任何景色,只有眼前越来越陡的台阶,只有自己不断消耗的体力。登山的这个漫长过程显得十分无聊无助。我这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无论如何要登上山顶。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挑战自我,跨越自己的极限。 当我登到五千步时,接到妻子短信,她目前在3400步,已经几乎耗尽了体力,准备休息后返回山脚。有从山上下来的人告诉我,前面的台阶开始比较平坦了,而且很快就可以到顶了。在意志即将崩溃的时刻听到这“利好消息”,彷佛就是给心衰病人注射了一支强心剂,我精神为之一振,一鼓作气地上到六千级台阶。这时是十点钟。一瓶水已经喝完,我在旁边的小卖部花五元买了瓶娃哈哈,花一元排泄了污泥浊水后就继续往上走去。这时已经看到四周的山峦尽在脚底,眼前景色豁然开阔,不远处的金顶也巍然耸立在群山之颠。果然无限风光在险峰!十一点一刻,我终于到达了6888级台阶,到了镇国寺门前。上来总共花了4小时另一刻钟。山顶相对比较平坦开阔,左手边一条小道蜿蜒引导游客去到笔直耸立的金顶下,右手边台阶较缓,蘑菇石就在台阶的那一端。金顶我是不去了,但蘑菇石就非去不可,我千辛万苦地登上来,就是要园登梵净之梦,就是要亲手去抚摸这梦中思念的奇石。百闻不如一见,眼中的蘑菇石傲立在群山之颠,它比我预计的要小得多。高仅十余米,由两截不对称的岩石叠累形成,上大下小,上面那块还悬空飘出了一大截,给人非常不稳定的感觉,但却有其特殊的不对称韵味。蘑菇石下竟是万丈深渊,深渊下是幽蓝幽蓝的谷底。平时绝少留影的我在山顶也主动让别的游客为我拍摄了好几张“到此一游”的片子,以宣泄自己登高的激情。毕竟已经61岁啦,但还可以甩开许多年轻人,用4小时登上八千
关键字: 为之一振 之所以 强心剂 梵净山 看不到 蘑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