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城池、寺庙与城镇
兴国最初是一座城池之名,以其“振兴国家的美好含义深受历代秦安人民的青睐。兴国寺、兴国镇的命名,皆源于此。
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略阳(今秦安县陇城镇)氐族首领阿贵在略阳川(今清水河流域)修筑“兴国城,统领“部落万余,自称“兴国氐王。关于兴国城的故址,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在略阳县界。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马超占据冀城(今甘谷县),仇池氐王杨千万响应马超的号召,率众离开仇池,屯兵兴国城,与兴国氐王阿贵合为一体支持马超。后来马超兵败奔蜀,阿贵被夏侯渊攻灭,杨千万逃遁,兴国城失守。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乞伏乾归西徙羌人,即兴国故城置郡,以其侄阿柴为兴国太守。至北魏,兴国郡被废。此后,兴国之名很少见于史籍。
兴国寺原名兴谷寺,俗称“官寺,位于秦安县城北街。元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寺已初具规模。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1566年),著名学者胡缵宗题其寺额“兴国寺,又书“般若二字于大雄宝殿门。明代,“兴国梵宫被列为秦安“八观之一。兴国寺内的般若殿,整体雄浑协调,轮廓稳定秀美,梁架样结构用料肥硕,斗拱的风格仍保持了元代建筑的特征,是甘肃省范围内保存较好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是研究元代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96年,国务院公布兴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县兴国镇在民国时期称街泉镇,是秦安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56年设城关镇,1983年,以镇内有兴国寺而更名为兴国镇。
兴国从城池名到寺庙名,再到城镇名,可谓“往事阅千年。兴国城早已在历史的尘烟中荡然无存,其名却深深融入了秦安大地,在寺庙和城镇之中得到延续。对兴国这一地名跨越时空的执着怀旧,正是秦安人民大力弘扬历史文化的表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秦安文化底蕴的深厚。
关键字: 兴国寺 寺庙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