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因本县黎族人民很早使用汉族的历半,所以汉、黎族的传统节日相同。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俗称鬼节)、中秋节、冬节。经商者每月初二、十六有拜财神爷的习惯。苗族与汉、黎族部份相同,另外还有自己的节日。如旧年(相当汉族的春节)、年仔(正月十五)、禾仔(六月初六)、禾仔斋(六月初七)、新禾节(八月份,日子每年由道公择定),圣诞节等。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怀念祖先和纪念英雄的传统节日,但不烧香拜神,实质上属于集体纪念活动日。每年农历三月三,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向集中点,三五成群,围着“篝火”,边对山歌,表演节目,载歌载舞,有说有笑。边烤牛肉,边端山兰米酒,有吃有喝,热闹非凡。过去庆三月三,渗杂着一些旧风陋俗。而今,增添了新的健康内容。除晚上安排文艺节目和“篝火”活动力争上游,白天还有体育竟赛等。并发展成为全县放假,同庆佳节的民族团结的大聚会。
特色食品。陵水人不分男女、民族,向来都习惯吃槟榔。旧《陵水县志》载:“果属槟榔子,凡交接必以先客,婚姻以为礼”。黎族民间有一首“一口槟榔大过天”的民歌流行至今。可见,槟榔在陵水的作用,非同小可。民间操办红白喜事,槟榔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凡探亲访友和说情都用槟榔或路遇朋戚、熟人,各方都习惯地从衣袋里掏出槟榔,请对方吃一口。即所谓“交接必以先客”。尤以“加摄槟榔桃丛篓叶”上等品为最体面。(谁要是做对不起人家的错事,只要双手送给对方两口(成双)槟榔,说对不起,对方很快便消了气,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礼节。农村中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个盛(蚬灰)的杯子,吃槟榔时,将篓叶抹上少许蚬灰同吃(少数老年人还加一些烟丝同吃)。即使外地宾客不懂吃槟榔,当主人有请时,也应该双手接受下来,以示还礼。或者点点头说“谢谢!不懂吃”,主人是会满意的。槟榔又是说亲的媒介,境内的汉族和黎族及其他族(不含苗族),凡托媒求婚,槟榔是必备的见面礼(苗族用烟不用槟榔),女方父母如果吃了男方求婚的槟榔,则表示同意许亲。如不同意,便婉言谢绝。吃了求婚槟榔,只是表示女方同意订婚,择日“担槟榔”才是正式订婚的仪式,这就是“婚姻以为礼”。所谓“担”,也并不是要“挑”得很多很重,一般十斤至十几斤不等(约200个)两头点“红”,以示吉祥。“担槟榔”实质上就是送“彩礼”。礼品的多少,看家境而定。汉族多一些,黎苗族少一些。但苗族“彩礼”中一定要银元若干个。
陵水还有一种独特的食品“陵水酸粉”。用米粉丝、牛肉干、沙虫干、鱼饼、香菜、金瓜、白糖、酸醋、辣椒、熟花生油、酱油、盐、生粉等十多种食料配制而成。是一种具有甜、酸、香、辣味的冷粉,特别可口,历来城乡居民都喜爱,故满城摆设“酸粉摊”。外地人到此,也喜欢尝一尝。
两种传说。这里叙述环境资源、生活平衡相关的两种传说:
1、“正街无蚁”的传说。相传陵水正街(中山路)没有蚂蚁。很久以前,正街上的居民,对这回事也只知其一(无蚁),而不知其二(原因)。但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终于发现了它的奥秘。探索这一奥秘是从陵城墟市中出现的一桩“怪事”开始的。即为什么鱼市场内每天掉在地下的鱼“鳞”、鱼骨头,第二天清早,未经打扫而鱼“鳞”、鱼骨却被一扫而空?有人悄悄地以观察发现,原来是在夜里被成群的穿山甲(鲮鲤)吃光了。后来人们称正街为“鲮鲤地”。本地人最熟悉穿山甲,它主食蚁类及白蚁(河边鲮鲤还喜吃鱼虾),原来这地段的蚂蚁巢都给穿山甲搬掉了。因此,过去正街无蚁。
2、“城内无蚊”的传说。相传城内无蚊,过去城内无蚊确属事实。在调查过程中,有两位老人曾这样说“城内过去有许多苏木(割罗树)。其中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苏木(在今陵城镇卫生站内,已砍伐),树底下有个地洞,洞里有两只好大好大的,‘蟾蜍王’,周围的蚊子,全给这对蟾蜍王吃掉了”。又有人提供说:“城内是块蟾蜍地”,所以“城内无蚊”。一对“蟾蜍王”吃绝了城内的蚊子,是个传说。“蟾蜍地无蚊”和“蟾蜍王”吃绝了城内的蚊子,是个传说。“蟾蜍地无蚊”和蟾蜍吃蚊子,却有科学根据。也许过去城内有许多蟾蜍,因而得名“蟾蜍地”。蟾蜍主食昆虫,最喜吃蚊子。
关键字: 中秋节 传统节日 春节 苗族 财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