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丰富多彩的民族风俗
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
民间对歌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节
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
五月初八,圩上各户扎起三尺六寸高的立式彩灯到镇上公公、婆婆庙前燃放,然后祭祀两庙中的一百余尊菩萨并将其抬、抱于大街上游行。随队游行的有文艺、体育队伍,舞狮、耍牌灯、踩高跷、八仙纸扎、锣鼓篷、故事台、旱船......等等。街道上一时水泄不通,人声沸鼎,鼓角连天,十分壮观。游行完毕则是民间文艺表演(唱桂戏等)、体育活动(球赛、棋赛等),伴随着各种商贸活动。这些活动一般为时五至十天。节日期间(当地人称赶会期),家家酿制苦瓜酿作自家主菜和款待宾客。福利“五月八”会期的来历,传说是人们在五月初八这天去祭祀公公、婆婆庙可多子多福、国泰民安。在祭祀公公、婆婆庙的神坛上有这样一副楹联:婆婆一片婆心保佑人人生仔,公公十分公道教育个个孝亲。活动中,谁来组织,抬、抱菩萨游行的是什么人,都有具体的规定;还有,家家为什么要酿制苦瓜酿?想探个究竟,不妨在五月初八时到福利去看一看。
六月二十三节
阳朔县白沙镇民间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白沙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当地人亦称赶会期。六月二十三,是白沙镇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
二是游行,六月二十三这天上午,先是到“关圣帝君”塑像前祭祀,然后由一些执事往镇各家各户送一张印有“武圣宫”、“丁财旺”的红纸帖,紧接着首事们以首领身份走在游行队伍前面开始游行,首事身后是舞龙、独角兽,青少年化装成的刘备、孔明、张飞乘马而来,有一匹马身上虽披着红毡子,却无人骑在上面(据说上面坐着关羽,一般人看不见)。接下来是由男女儿童化装成仙童坐在纸扎亭里的“故事亭”,最后是四台“炮”。三是抢“花炮”,花炮其实是四个等次的奖励,或实物或奖金或二者兼有,价值几百至几千元不等。之所以称为“炮”,是因为决定奖励名次时,用一种小铁炮将一个直径约一寸的红铁环冲到天上,供各抢炮队去抢。这些抢炮队伍一般有十队左右,每队有十来条赤膊壮汉。只听得炮声一响,唢呐、鼓锣齐呜,四周人山人海,呐喊声一时雷动。在未到首事台报到以前,不论谁拿到红环都可以抢,这是力量和智慧的较量,其凶险与诡秘,令人赞叹不已。 传说六月二十三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的诞辰,关羽忠义双全,人们便用各种形式纪念他。但却由此派生出许多民间特有的风尚习俗来,就如同白沙这会期中,每年辛辛苦苦抢去的四台“炮”,第二年却都自觉地送上价值相等或翻倍的四台“炮”来,原因何在?
阳朔上新坟节农历二月初二日,凡家中有在头年去世的亲属,至此日,所有嫁出的姑娘姐妹都携带着艾叶粑、香烛、钱纸、鞭炮、腊肉等礼品回娘家,与叔伯、兄弟共同到新坟祭奠,以示哀悼。在壮族农村尤为盛行。
阳朔社日阳朔的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一般在农历二、八月间。阳朔农村普遍流行有“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之说法。因为在每个村子里,不分贫富贵贱,少则十户,多则二、三十户,为了互相办理丧事,在社日中都要聚会“吃社”(每户1名男子),并就一年中办理丧事立约,规定当年丧事每户对丧主助钱、粮数额,负责抬棺送葬则是义不容辞的。农村俗称“十友社”。凡不参加“吃社”的,则被开除“十友社”,社友不再负责料理他家的丧事。
阳朔牛王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是牛的生日。阳朔乡下农民在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饭,并用它喂牛,为耕牛消灾解难,同时感谢耕牛对人的辛勤劳动。
阳朔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日,农家都备酒礼到田头地角供奉,用钱纸扎谷桶盛满新谷插在田基上,以示稻谷满仓,或是“抬菩萨”游行祈祝五谷丰登。
阳朔中元节 又名鬼节,俗称七月半。壮族在农历七月初七到十四过节,其它民族农历七月初八至十五日过节。节日里,家家户户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纸袋装着钱纸、金银纸锭冥强之物,写上祖先的名讳到野外焚烧,是夜,野外烛光片片,其间人影晃动,俗称“送鬼”。
阳朔冬至节农历十一月“冬至”这天,农村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家家户户早吃汤圆,晚吃油豆腐肉圆及鸡、鸭、鱼、肉、大肆庆贺。
阳朔的小年又称送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晚上,传说灶王爷要上天了,农村便以糖果、豆腐在灶头供奉,“送灶君上天”。供奉毕,则家人大宴,称过小年。
关键字: 少数民族 桂林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