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旧名:见证广州沧海桑田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广州地区范围已有人类活动。
广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难得的是,广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区中心一直没变,广州入“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并非浪得虚名。
秦朝于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南海郡尉任嚣始建番禺城(古广州名)。西汉初赵佗建南越国,扩建此城为国都,人称赵佗城,城区中心约在今越秀区东起新大新西至仓边路、北起越华路南至中山路。汉代番禺已成全国闻名都会,三国时吴国交州刺史步骘扩建赵佗城。公元226年,吴国设广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广州得名之始。汉晋之际,广州渐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至唐代已成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居的闹市区。城南的商铺也越来越多,故唐末岭南最高执政者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建南城,其弟刘岩接兄之位后建南汉国,经济称雄于五代十国时期,广州城(时称兴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乐的离宫,周边地区渐有发展。至宋代,广州周边有8个卫星镇,广州新建三城,城区扩大。明代,广州三城合一,城墙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东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万福路。清代增建东西“鸡翼城”,城墙建到江边。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令城区外也出现繁华闹市。明代在城西建起接待外宾的“怀远驿”(今扬巷怀远驿街一带),带旺西关,至清代十三行行商建商馆、富商名宦聚居西关,更令西关成了“无寒暑、无昼夜”的繁华之地,声名远播,有人便以为西关一直是广州的城区中心。十三行毁于大火后不久,沙面成了租界,外商云集,建起不少欧陆风情的建筑。民国初,拆城墙、广州建市,市区扩大,城建不断发展。新中国时期,广州市区更不断扩展,城建远超从前,新的商业闹市越来越多。
经济、文化的发展,总在城建中打下印记。广州不少老地名,反映了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人说是“五彩缤纷的谜团”一点不假。寻根问底,可圈可点,会使我们增加不少知识,更深入理解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西来初地,得名于南北朝梁代时印度名僧达摩来中国最初在此登岸;旧称双门底的北京路步行街,得名于唐末刘隐建的“双阙”;芳村区的花地,发祥于名僧达岸于南汉时建寺讲经,吸引众多信徒聚居,以种花为业,渐成花卉之区,于清代还有“人日游花地”之俗;西湖路得名于南汉至宋代的旅游胜地西湖,今仍存药洲遗址九曜园;康王路源于康王直街,其名为纪念南宋英勇抗敌的康将军;横贯几条马路的濠畔街,得名于明代繁华超过南京秦淮河的玉带濠;豪贤路得名为纪念明末抗清爱国诗人黎遂球;一德路得名于反抗侵略的组织一德社学;十三行路得名于清代外贸代理行商;先烈路得名为纪念推翻清皇朝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者;新大新旁边的昌兴街,得名于回广州投资商业的澳洲华侨蔡兴、蔡昌兄弟……一个个地名故事集中起来,足可以写成过百万字的历史纪实文学作品。
如果概括一下,广州地名反映广州历史的有几大类。反映城区沿革的,如大南路、文明路、大北、小北、西门口、大东门,均与旧时城门有关。反映城市经济的,如打石街、卖麻街、桨栏路、农林路、工业大道等,可见古今经济变化。反映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如西来初地、光塔路、怀远驿、十三行路等。反映近现代革命英雄史迹的,如先烈路、中山路、仲元路、执信路、陵园路等。反映旅游资源的,如西湖路、荔湾路、花地、流花路、光孝路等。还有反映地理变化的、人口迁移的、民俗风情的等等。广州的地名仿如万花筒,你探头细窥,一晃动便换一个彩图,令人目不暇接。
关键字: 中心 历史 广州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