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故里--龙门古镇游记
在一片斜阳暮色炊烟缭绕里,我走进了孙权故里——龙门古镇。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南,仙霞岭余脉的龙门山麓。距杭州50余公理,交通极便。古镇有2600余户、7000余人口,是江南最大的自然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后代聚居地,90%以上村民姓孙,定居已逾千年。是以东汉名士严子陵畅游龙门山时"此地山青水秀,胜似吕梁龙门"的美誉而得名。村口居然也有家旅游公司,看来当地人也知晓了无烟工业的丰厚,争取不做农民做老板。说是旅游公司,其实不过是镇上的一个接待处。看他们快下班的样子了,和他们说我是外地的导游,里面几个小姑娘倒也客气,送了一份比较精美的图片册给我。接着一个小姑娘自告奋勇给我带路,还有一个小点的说反正没有事也跟着来了。 龙门古镇至今还保留着罕见的明清建筑群,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而层层扩建。厅堂居住院落大多廊房相连,走一家就可以进百家,如入迷宫一般。密如珠网的卵石狭巷与古街,"下雨天串门不湿鞋"是高佳的写照。幸亏有这两个小姑娘一路带领并讲解,不然我肯定是进得来走不出的。历史上这里原有60多座厅堂古建筑,历经战乱保留至今的只有一半了,按照各房系的厅堂围聚而居,以血统为基础,体现出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尊卑之序。无论是“井”字形还是“回”字形厅堂,都是高墙筑就,空间通透而高大,既相对封闭又相互通连,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非常古朴典雅。 可惜的是这些建筑大多破败得厉害。村民无力修建这些古老的建筑,很多工艺已经失传。看的出这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很多人家雕梁画栋的厅堂却做堆柴之用。我们在古镇里穿行,就等于在村民家中走动。这几年也陆续有人到这里旅游,村民对我们熟视无睹,干活的依旧干活,忙碌的依旧忙碌,没有谁有闲工夫看你一眼。 我看见一座小巧的绣楼非常漂亮。低低的楼梯,精美的雕花阳台,窗棱记录着无数个夜晚月光的痕迹,院落里有一个矮矮的花坛是用石子垒成的,地面上依稀还有青砖的影子,木门已经腐朽,勉强锁着,仿佛门一开整座楼就会轰然坍塌一样。一丝落日的余辉透过女墙温柔地抚摩着绣楼——说不尽的沧桑。镇里的古街还遗留着十八、九世纪作坊式街道的风貌,横穿古街而过的,是一条卵石铺成的小路。路当中的卵石还拼出了很多图案,有结着红红果实的万年青,寓意着万古长青人丁兴旺,还有是圆圆的铜钱模样,而且是成双成对的,有个阿婆告诉我,那是金山银山。徜徉在古街上,好象走在时间的隧道里。其实这样的街道我们苏北家乡也有很多。小时侯我去亲戚家玩,就是走这样的青砖小弄,那时很多人家都喜欢养狮子狗狸花猫,街道两边有各种店铺,卖杂货的、加工面条的、卖麻花糕点的、打铁的、剃头的、卖绢花的,还有临街的缝纫机时时响起……如果是一个夏天的傍晚走进去,你会看见家家洒过水的庭院,干净的花坛里有怒放的夹竹桃、月季、美人蕉还有小姑娘们染指甲的凤仙花,一家人围在小桌边吃饭,桌上是简单的素菜,如果有咸鸭蛋那就是很不错的人家了,老人坐在家门口看外面的风景,手里拿把蒲扇,脚边有一只打瞌睡的狮子狗……镇南龙门山高嵬迢绕,云岚雾霭。悬崖飞瀑,宛如白练当空。溪中巨石相压,绿水潆回。是生态游中,回归自然,反朴归真的绝佳去处。龙门古镇的饮食也是别有风味。这里没有高档饭店里的精致雅座,但很容易找到简单、真实的农家感觉。更让我难忘的是龙门特产——东吴御味面筋。据说,是孙权出征前,其母为儿特制的美食。孙权称帝后,每逢佳节,必以此为上等佳肴,宴请群臣。孙权历代后裔继承本家传统配方,用手工精制成风味独特的面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余年了。除此之外,还有香浓的土鸡、各种新鲜野菜加上美味可口的米酒、以及独特的小点心――面饼配上雪菜或霉干菜等地道的农家好菜。
关键字: 富春江 最大的 杭州 自然村 龙门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