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游之孔林篇
12:30,去一餐厅二楼午餐。景点的餐,风卷残云,半小时搞定。下楼来,在一小卖部柜台边等候。只见女售货员急急走到我们跟前,手持一身份证,问我们“这个人是你们团里的么?”我们拿过身份证互相传看,一致认定不是。她有些失望,我们问她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位主儿在这里买过东西就走了,把身份证和银行卡落下了。我安慰她,“别着急,你找不着她,她也许会来找你的。”她却不甘心,又找另一队的导游去问。我忍不住感慨,这山东人民咋就这么好呢!路边有一牌坊。我们去孔林。孔林又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相传孔子在73岁那年,预感自己生命将尽,便带弟子到处勘选墓地,最终选定在曲阜城北的泗水河边,圈下一块地。当时子路提出,此处风脉虽好,但缺水。孔子说,不必慌,自有秦人来帮忙。孔子死后过了270多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人建议,要想让儒消亡,应该先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使之和故宅隔断,孔子就不能显圣了。秦始皇一听立马采纳,命人在孔子墓地南面挖了条洙水河。正好应了孔子的预言。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2000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至今林内坟冢已约10万余座,面积达2平方公里。现存石碑近4000块,树近10万株。据说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宗族墓地。为什么叫“孔林”呢?有两种说法,一说墓地分四等,分别是陵、林、墓、坟。陵,是皇室专用的。墓,是一般有些身份的人用的。坟,是平民百姓用的。林介于陵和墓中间,是仅次于皇室享受很高级别待遇的人用的。所以此处就称“孔林”了。另一说是,当时孔子葬后而不起坟土,孔子的弟子们担心以后找不到老师的墓地,不约而同地携带树种在墓地周围种植,作为老师墓地的标志。直到东汉桓帝时,朝廷才以官方名义修了孔子墓。此后历代帝王不断赐给祭田、墓田,重修和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孔林规模。孔子的墓地上也堆起了马背形的封土,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因为时间关系,导游只带我们去看了三个墓,孔子、孔子之子及孙。过洙水桥。上有一座雕刻云龙、辟邪的石坊。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三字,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两面是不一样的。传说雍正拨了一笔巨款用于修缮,却被地方官贪没了,压根儿就没修。没想到过了几年,说皇上要来了,这可把地方官给吓坏了,急中生智,就把牌坊正面重新刻了一下,并署上了年号。要是皇上站在洙水桥上回头一望,就一定露馅了。可皇上愣就没回头。也真是好糊弄。先看到的是“子贡手植楷”。导游说此处念“皆”音。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相传孔子去世时,子贡在外地未能及时赶回来。碑上的“植”字缺了一横,表示孔子出殡时子贡没能参加,代表弟子独其缺一人。后来,当子贡回到先师墓前时,他手执楷木哭丧棒流泪不止,哭丧棒居然在泪水滋润下生根发芽,若干年后成为一棵大树。可惜这传说中的楷树在清朝康熙年间被雷劈毁,只剩下残骸供后人瞻仰。据说楷树又称黄连木,极为稀有珍贵。树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树冠开阔,树叶似柳非柳,似槐非槐,且繁茂秀丽,树叶和果实随季节变换颜色:早春嫩叶红色,后变绿色,入秋叶又变成深红色或橙黄,它的果实也会变色,初为黄白色,后变成红色或紫色。“楷树”象征着孔子为万人师表,天下楷模,又象征子贡感激师恩,尊师重教,天下楷模。“楷模”一词出自此树。而更神奇的是这块亭中的石碑,称“含泪碑”。传说每年农历八月廿七前后,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日子,在石碑的表面,总是湿漉漉地挂满了一串串水珠,酷似一个极度伤心的人正在流泪。还说它又是“干湿碑”。下雨天,碑的一面是干的,背面却是湿的。我们在大晴天又不是孔子祭日,当然什么也看不到,但是手摸上去,两面的感觉却是不同的,确有一面更湿凉一些。再去看孔伋墓。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宋徽宗在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沂水侯,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沂国公,元文宗在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国述圣公,孔氏后人称其为“三世祖”。他受业于孔子学生曾参,颇得孔子思想的真传,著作《中庸》,以述父师之意。孔伋享年82岁。然后去看孔鲤墓。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宋徽宗在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为泗水侯,孔氏后人称为“二世祖”。享年50岁,先孔子而死。孔鲤一生没有什么作为,但他说了两名话却至今还在流传,他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说孔子说 “你子不如我子”。真谛。最后去看孔子墓。有两块石碑,后碑“宣圣墓”,前碑“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据说这是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所书。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当时鲁哀公称孔子为“尼父”。汉平帝在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封孔子为公爵,称“褒成宣尼父”。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六年(492年),改封孔子为“文圣尼父”。隋文帝在开皇元年(581年),尊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取消封号。唐太宗在贞观二年(628年),封孔子为“先圣”,十一年又改封“宣父”。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升孔子为王爵,谥号“文宣”,称“文宣王”。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号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改称“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在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世祖在顺治二年(1645年),加号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又复称“至圣先师”。传说乾隆来拜时,对“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几个字不满意,心想,我是“王”,你也是“王”,我这个“王”怎么能拜你这个“王”呢?迟迟不拜。随行的纪晓岚看出了皇上的心思,就找了一块石碑将这个“王”的下半部分挡了起来,看上去就成了“大成至圣文宣干”,乾隆这才高高兴兴地拜了起来。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孔子墓西侧为“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子贡却守了6年。后人建屋3间、立碑一座为纪念。在出孔林的路上,遇上另一队的导游,她戏称,在我们脚下没准就踩着千年白骨。有可能的哦。她说她有
关键字: 售货员 小卖部 景点 身份证 银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