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记游
引:[[<水浒传>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大宋仁宗嘉佑年间,天下瘟疫盛行,医药无效,到处是死人和奄奄一息的病者。 首都开封的疫情更为严重,军民死亡大半。仁宗皇帝命钦差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星夜进京,施用法术,消灾保民。洪太尉到了龙虎山上清宫,住持真人说要他亲自到山顶上去请天师。他在上山途中遇见一个倒骑黄牛、横吹铁笛的小道童,便问嗣汉天师的住处。道童大笑道∶“天师已经骑鹤到东京去了。”太尉听了甚是惊疑。洪太尉回到寺院,对住持真人说了上述经过。住持真人却道∶“太尉可惜错过,那道童便是天师。”太尉闻听放了心,就在龙虎山游山玩景,参观宫殿。洪太尉参观各殿之后,来到“伏魔大殿”,只见殿门用大锁锁着,锁上交叉贴着盖有朱印的数十道封皮。住持真人告诉他∶“里边锁着魔王,传一代天师便添加一道封皮,后代人不得擅自开启。”洪太尉不以为然,说∶“你且开门来,我要看看魔君是什么模样。”真人道∶“此门绝不敢开,放走魔君非同小可。”太尉怒道∶“胡说,你们假称锁着魔王,显示你们的道术,我就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给我打开!”住持真人惧怕太尉,只得命人揭去封皮,打开铁锁放他进殿。只见殿中央有一石碑,上面凿着四个大字∶“遇洪而开”,洪太尉大喜道∶“你看,这不是叫我打开看吗!”洪太尉命人放倒石碑,掘开石碑下面一块大青石板,露出一个地穴。只听穴内一声巨响,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出,直升空中。众人惊散,洪太尉目瞪口呆,面色如土。洪太尉问道∶“走了什么妖魔?”真人道∶“当初洞玄真人在殿内镇锁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如今放出,必然兵戈烽起,生祸惹灾。”洪太尉听了浑身冒汗,急忙回京去了……]]龙虎山,道教第32福地,位于江西鹰潭;原名云锦山,相传东汉时期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此地修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以名。龙虎山之所以扬名天下,一当然是因为是其道教的发源地,历代天师起居之所—天师府和正一教的祖庭-大上清宫的所在;二是因为它是丹霞地貌的比较典型的代表—山奇石秀;三是因为2600年前古越人留下的崖墓悬棺。其实我第一次听到龙虎山,还真是从水浒传而来。也许很多人都一样,不知道天师府,不知道什么叫丹霞地貌,也没留意哪里有悬棺,但只要提起那口“镇妖井”,读过水浒的大概都会有印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出处!所以,到龙虎山游览,镇妖井几乎成了必去不可的地方。鹰潭火车站出来坐中巴到上清镇,下车后走一公里多就可以到大上清宫。这里是原本是历代天师修道祀神之所,始建于东汉,由于倍受皇家重视,建筑规模极其宏大,据称仅比皇宫矮一尺。不过道大佛大,比不上咱们毛主席他老人家脾气大,大上清宫连同天师府历经了两千年的风风雨雨,近代日渐衰落,终于在那一个破除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里完全化为瓦砾。唯一留下的可以称为古迹的东西,就是这口镇妖井,这也是二十块钱门票的唯一看点了。尽管看上去和普通的井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神秘的感觉,但总算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了。出上清宫下行一里地,到上清镇。据说该镇起源于唐代,徐霞客曾记下“渡溪即上清街,其街甚长”的字句。可惜现在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已经没有几个;但因为生活水平所限,也没有几幢新的楼房;镇头有一所挺破旧的中学,看上去很亲切--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我刚上小学时校舍的模样。另外,这里曾经是当年长征时期红十一军和中央红军的会师地点,临水而建的吊脚楼很是名声在外--不过现在大部分也被砖房替代了。天师府也在上清镇上,当年是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第一位天师张陵是张良的第七代玄孙,五斗米教起家(当初也是政府弹压的组织,属于邪教,呵呵。不晓得后来他的子孙怎么就成了“位居一品”的天师了)。之后,他的子孙就世袭天师之职、道较正一派的掌门,掌管南方所有的道观道士。天师府内的建筑也都是新建的,有年头的东西只有三块看不清字迹的破石碑。一圈转下来,也有些收获:至少知道观音菩萨入佛教之后,道教里还给她留下了一席之地:慈航真人(慈航殿)(欲知详情,请看封神榜)。道教的发家史和末落的原因也大致搞个清楚,其实和佛教一样,在于政府的态度;到了清朝,皇帝们更愿意相信佛教――承德的外八庙即为见证,没有人再把天师当个神人了。当然,也整明白了道教的一些最高头衔的称谓......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财神爷赵恭明殿前的一幅对联:上联是"莫笑我泥塑偶像许个愿试试",下联是"哪怕你多财善卖不烧香瞧瞧"--好横的神仙!离开上清镇,就该去看龙虎山了。龙虎山属于丹霞地貌,石色呈暗红色,多裂缝和孔隙,山头没有厚土层,所以一般不生树木。观龙虎山,可以先到“仙人城”景区爬一圈山头,因其山势如巨大的岩墙而名,居高临下看看青山碧水;再到道观里烧两柱香;然后坐船在十不得景区的河中顺流而下,听听导游乱侃那些神话传说,看看两岸的岩壁和水中的怪石,也算一种不错的享受了。具体的景色无需多说,因为语言总比不上图片来得直接――虽然天气有点阴,而且光线的角度总是赶不上,但还可以将就着拍几张照片当个参考了。龙虎山的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悬棺,也可以算是一种奇观了。因为这些墓葬距今2600多年了,是春秋时期古越人的遗作。至于为什么要把棺木放在那么高的洞穴里,用什么工具放进去的,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不过倒还是很有创意的,至少免去了占用耕地的麻烦(哈哈)。景区里每天两次有“升棺”表演,演示古人如何把棺木放进峭壁上洞穴的过程—不过看起来像难度不高的杂耍,倒让我把脖子仰得巨酸。不过总算还能看到南飞的雁群,真是久违了。我对龙虎山的总体评价不错,尤其是对没有见过丹霞地貌的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交通方便,爬的山路也不多,属于中短途周末游的理想线路。我推荐的最佳路程安排:火车到鹰潭—出站坐中巴到上清镇(6¥/40m)--大上清宫(20$/50m)—上清古镇(30m)--天师府(25¥/1h30m)--中巴到十六公盘换车到仙人城(5¥/40m)--仙人城(10¥/1h)--骑马到仙水岩(10¥/20m)--仙水岩+船竹筏+升棺表演(97¥/3.5h)--中巴回鹰潭(4¥/40m)总计:花费--170¥;时间—8.5h(自鹰潭火车站算)引:[[<水浒传>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大宋仁宗嘉佑年间,天下瘟疫盛行,医药无效,到处是死人和奄奄一息的病者。 首都开封的疫情更为严重,军民死亡大半。仁宗皇帝命钦差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星夜进京,施用法术,消灾保民。洪太尉到了龙虎山上清宫,住持真人说要他亲自到山顶上去请天师。他在上山途中遇见一个倒骑黄牛、横吹铁笛的小道童,便问嗣汉天师的住处。道童大笑道∶“天师已经骑鹤到东京去了。”太尉听了甚是惊疑。洪太尉回到寺院,对住持真人说了上述经过。住持真人却道∶“太尉可惜错过,那道童便是天师。”太尉闻听放了心,就在龙虎山游山玩景,参观宫殿。洪太尉参观各殿之后,来到“伏魔大殿”,只见殿门用大锁锁着,锁上交叉贴着盖有朱印的数十道封皮。住持真人告诉他∶“里边锁着魔王,传一代天师便添加一道封皮,后代人不得擅自开启。”洪太尉不以为然,说∶“你且开门来,我要看看魔君是什么模样。”真人道∶“此门绝不敢开,放走魔君非同小可。”太尉怒道∶“胡说,你们假称锁着魔王,显示你们的道术,我就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给我打开!”住持真人惧怕太尉,只得命人揭去封皮,打开铁锁放他进殿。只见殿中央有一石碑,上面凿着四个大字∶“遇洪而开”,洪太尉大喜道∶“你看,这不是叫我打开看吗!”洪太尉命人放倒石碑,掘开石碑下面一块大青石板,露出一个地穴。只听穴内一声巨响,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出,直升空中。众人惊散,洪太尉目瞪口呆,面色如土。洪太尉问道∶“走了什么妖魔?”真人道∶“当初洞玄真人在殿内镇锁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位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如今放出,必然兵戈烽起,生祸惹灾。”洪太尉听了浑身冒汗,急忙回京去了……]]龙虎山,道教第32福地,位于江西鹰潭;原名云锦山,相传东汉时期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于此地修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以名。龙虎山之所以扬名天下,一当然是因为是其道教的发源地,历代天师起居之所—天师府和正一教的祖庭-大上清宫的所在;二是因为它是丹霞地貌的比较典型的代表—山奇石秀;三是因为2600年前古越人留下的崖墓悬棺。其实我第一次听到龙虎山,还真是从水浒传而来。也许很多人都一样,不知道天师府,不知道什么叫丹霞地貌,也没留意哪里有悬棺,但只要提起那口“镇妖井”,读过水浒的大概都会有印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出处!所以,到龙虎山游览,镇妖井几乎成了必去不可的地方。鹰潭火车站出来坐中巴到上清镇,下车后走一公里多就可以到大上清宫。这里是原本是历代天师修道祀神之所,始建于东汉,由于倍受皇家重视,建筑规模极其宏大,据称仅比皇宫矮一尺。不过道大佛大,比不上咱们毛主席他老人家脾气大,大上清宫连同天师府历经了两千年的风风雨雨,近代日渐衰落,终于在那一个破除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里完全化为瓦砾。唯一留下的可以称为古迹的东西,就是这口镇妖井,这也是二十块钱门票的唯一看点了。尽管看上去和普通的井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神秘的感觉,但总算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了。出上清宫下行一里地,到上清镇。据说该镇起源于唐代,徐霞客曾记下“渡溪即上清街,其街甚长”的字句。可惜现在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已经没有几个;但因为生活水平所限,也没有几幢新的楼房;镇头有一所挺破旧的中学,看上去很亲切--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我刚上小学时校舍的模样。另外,这里曾经是当年长征时期红十一军和中央红军的会师地点,临水而建的吊脚楼很是名声在外--不过现在大部分也被砖房替代了。天师府也在上清镇上,当年是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第一位天师张陵是张良的第七代玄孙,五斗米教起家(当初也是政府弹压的组织,属于邪教,呵呵。不晓得后来他的子孙怎么就成了“位居一品”的天师了)。之后,他的子孙就世袭天师之职、道较正一派的掌门,掌管南方所有的道观道士。天师府内的建筑也都是新建的,有年头的东西只有三块看不清字迹的破石碑。一圈转下来,也有些收获:至少知道观音菩萨入佛教之后,道教里还给她留下了一席之地:慈航真人(慈航殿)(欲知详情,请看封神榜)。道教的发家史和末落的原因也大致搞个清楚,其实和佛教一样,在于政府的态度;到了清朝,皇帝们更愿意相信佛教――承德的外八庙即为见证,没有人再把天师当个神人了。当然,也整明白了道教的一些最高头衔的称谓......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财神爷赵恭明殿前的一幅对联:上联是"莫笑我泥塑偶像许个愿试试",下联是"哪怕你多财善卖不烧香瞧瞧"--好横的神仙!离开上清镇,就该去看龙虎山了。龙虎山属于丹霞地貌,石色呈暗红色,多裂缝和孔隙,山头没有厚土层,所以一般不生树木。观龙虎山,可以先到“仙人城”景区爬一圈山头,因其山势如巨大的岩墙而名,居高临下看看青山碧水;再到道观里烧两柱香;然后坐船在十不得景区的河中顺流而下,听听导游乱侃那些神话传说,看看两岸的岩壁和水中的怪石,也算一种不错的享受了。具体的景色无需多说,因为语言总比不上图片来得直接――虽然天气有点阴,而且光线的角度总是赶不上,但还可以将就着拍几张照片当个参考了。龙虎山的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悬棺,也可以算是一种奇观了。因为这些墓葬距今2600多年了,是春秋时期古越人的遗作。至于为什么要把棺木放在那么高的洞穴里,用什么工具放进去的,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不过倒还是很有创意的,至少免去了占用耕地的麻烦(哈哈)。景区里每天两次有“升棺”表演,演示古人如何把棺木放进峭壁上洞穴的过程—不过看起来像难度不高的杂耍,倒让我把脖子仰得巨酸。不过总算还能看到南飞的雁群,真是久违了。我对龙虎山的总体评价不错,尤其是对没有见过丹霞地貌的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交通方便,爬的山路也不多,属于中短途周末游的理想线路。我推荐的最佳路程安排:火车到鹰潭—出站坐中巴到上清镇(6¥/40m)--大上清宫(20$/50m)—上清古镇(30m)--天师府(25¥/1h30m)--中巴到十六公盘换车到仙人城(5¥/40m)--仙人城(10¥/1h)--骑马到仙水岩(10¥/20m)--仙水岩+船竹筏+升棺表演(97¥/3.5h)--中巴回鹰潭(4¥/40m)总计:花费--170¥;时间—8.5h(自鹰潭火车站算)
关键字: 上清宫 宋仁宗 张天师 水浒传 龙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