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江阴之徐霞客故居
在参加导游现场模拟考试时,同考场一位不知道姓名的小伙子说我:“采线那天你是到哪拍哪啊。”呵呵,在旅游区,我给陌生人的印象大概就是他所说的这样吧。其实,11月25日不是个适宜拍照的日子,从早上参观第一个景点——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直到下午的徐霞客故居游览结束,雨一直都没停过。毕竟是去学习应考技能的,在最初两个景点我很专心地听师傅讲解,相机没好意思拿出来。后来在华西村和徐霞客故居都是景区讲解员的普通介绍,涉及到考试技能的东西很少,我就开始分心、掉队了,因此也就给自己留下了尽管光线暗但仍然视为宝贝的一批照片。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在半年后的现在,那一天的情景还能清晰在我脑海显现。也还是因为我的诸多片片,在事隔很久后,我还能坐下来记述旅途中的人与事。 今天上午,偶尔在自己的教育博客里看到去年写的《我想去霞客镇》,日期是中考的第二天——6月17日。后天又要中考了,这篇游记让我感叹时间的飞逝,同时也勾起我对游圣故乡之行的回忆。 徐霞客故居是采线游的最后一站,可能由于天气的缘故,我们在那里停留了不到一个小时,而因为下雨和听讲,我的照片拍得也不多,有几处标志性的建筑还被我忽略了。徐霞客纪念馆现共有四大景点:徐霞客故居、胜水桥、晴山堂及徐霞客墓。徐霞客故居乃徐霞客出生及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于 1985 年 7 月按原样进行了修复,共分三进 17 间,为标准的明式建筑,内有徐霞客生平事迹介绍及后人研究徐霞客的成绩。 下了车,为了避雨,所有人都是直接往故居里走,我也跟着大家进去了,故居大门就没拍着。我是到了那棵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罗汉松下才动手的,听讲解员说这棵树是徐霞客亲手种植的,原本是棵盆景,徐母为鼓励儿子寄情山水,献身于科学事业,而启发霞客将它移栽在庭院中的。有了大地母亲的滋养,有了风霜雨雪的洗练,这棵盆松竟长到现在的6、7米高。“树挪死,人挪活”常来鼓励人们要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寻找自己的位置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这棵罗汉松的茁壮成长将前半句推翻了。松树种在窄小的花盆里长不成材,人在一个已经没有发展余地的环境不也会将自己上到头脑下到手脚给禁锢住吗?走出去,天很高,地很厚。天高,你可以自由地翱翔;地厚,你就有了足够的能量。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和罗汉松同在一个小天井里的还有一块石碑,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知道故居的重要性,这片建筑和晴山堂里的石刻都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故居房屋的翻新,让人很难将其与文物挂钩,几百年前因为旅游而名闻天下的奇人留下的货真价值的文物可能除了石刻就是这棵高大的罗汉松了。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为了表达对“旷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纪念,江阴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徐霞客逝世360周年之际,建成了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仰圣园。环湖有曲廊、水榭、扇轩、廊桥以及厅、亭等明式建筑,格调简洁朴素,追求文气雅致,体现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学养深厚的文化氛围。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徐霞客游记碑廊就镶嵌于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为主体碑文,由总序、游记、附录、后记四部分级成,共计132个条目135块碑刻碑廊的书法家陈容强大,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碑廊书体以小字楷、行、隶书为主,兼及草、篆,由苏州有能工艺匠精工镌刻,所有印章由苏州名家时忠德操刀。仰圣园内的匾额,楹联也均出自名家之手。 《徐霞客游记碑廊》是《游记》的“精选本”,是“会动”的《游记》,是付于了艺术生命的《游记》。它与明代的《晴山堂石刻》古今合璧,互相辉映,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文化瑰宝而流传于世。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晴山堂座落在徐霞客故居的南面约500米处,它是徐霞客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34岁时为庆贺母亲大病初愈而盖的一所堂舍,堂名取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的诗意。他还兴致勃勃地央人画了一幅“晴转雨山”的画,感谢母亲的用心良苦。堂的正中高悬的“晴山堂”匾额是原文化部部长朱穆之所写,匾额下方是徐母教子的塑像,徐霞客的考察成就和母亲的鼓励与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晴山堂”北、西、南三面壁间嵌砌徐霞客纪念馆内最珍贵的文物遗产——“晴山堂石刻”,总共有76块,另外还有《晴山堂帖叙略》木刻一方。石刻记录了徐霞客的活动史料及其祖上的诗文,此外还镌刻了徐母教子的颂词。“晴山堂石刻”可以说是一代书法艺术的缩影,因为它们的撰写者都是元末明初以至明朝三百年间的名人,共有八十八位,其中著名者有宋濂、倪瓒、祝允明、文征明、顾鼎臣、高攀龙、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等大家。因为人多,最珍贵的石刻我是一块也没拍到,应该是个遗憾吧。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从仰圣园出来,同去的旅游局领导建议我们自己去故居南那条小河去看座桥,相传徐霞客每次乘舟远行,徐母都要到此相送。多数人都上了车,我和几个人冒雨跑到了那座名叫“胜水桥”的小石桥旁,现在回想起来,其中就有那位说我“到哪拍哪”的小同学,可能我在雨中拍照的样子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吧。 因为我是去拍照的,所以就没到桥上体会游圣离家远游的心情,其他几位都重走了霞客路。闯到我镜头内的有两位,第一位不熟悉;打伞的mm和我一样也是老师,一样是因为喜欢旅游才参加导游资格考试,高考结束后,她带着自己的导游证和同事一起去了徐霞客曾经到过的云南。祝她玩得开心!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关键字: 导游 徐霞客 技能 旅游区 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