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奔到远方之重回镇江
05年10月份的我,已经非常热忠旅游,并开始尝试自助游的乐趣,于是在那年第一次自己规划线路,自己定酒店,安排了一次镇江扬州的两日游。不过那时候走的线路大部分是参考各大旅行社的镇江扬州两日游的线路:第一天坐火车到镇江游玩了金山和北固山后匆匆赶到扬州,第二天在扬州玩了瘦西湖,大明寺,观音山等景点,然后返回镇江坐火车回上海.在经过一年多的旅游历练后,我再回想一下当年的这条线路,才发现有多大的失误呀,面对着镇江和扬州这两个历史名城,我错过了太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有想要重游镇江和扬州的心愿.这次五一长假,因为在放假的前一个礼拜才开始计划,而这个时候通过个大网站订江浙一带旅游城市的房间已经基本上订不到了,除了镇江.而镇江的房源充足价格也不贵,靠近火车站的四星级的镇江宾馆的双标间只要198,索性我就借此机会圆我的重游镇江的梦吧. 5月3日坐火车到镇江,因为太晚买票,只能买到慢车票,而且在途中还几次停车为d车组让路,拖拖拉拉得在将近下午1点钟才到站.出了站先急急忙忙买好了明天回上海的车票,连酒店也顾不上去,就踏上了火车站门口的4路公车,这部公交直达焦山. 下午2点,我已经站在了焦山轮渡码头等着坐船过江上焦山了.焦山门票50元,有学生证可以打7折,当时我拿着50大钞给售票阿姨时,她疑惑得问了我一句”50元的?”,估计我实在长得面嫩,阿姨大概以为我的年龄看上去应该买学生票,这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出来时不问表妹借学生证呢. 因为下午6点之前我必须要到酒店check in,所以我给自己在焦山的游览时间为3个小时. 下了轮渡,迎面就是上书”焦山胜境”的牌坊,牌坊后的照壁后,是定慧寺.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年间,原名普济禅寺,曾改名为焦山寺,后由康熙南巡时改名为定慧寺,为有定力,有智慧的意思. 定慧寺不大,山门殿后的广场上,左右两侧是鼓楼和钟楼,广场中央是玉带桥,桥有三带,左右两带上分别有纪念焦光和定慧寺高僧茗山的焦公亭和茗公亭.过了桥之后是天门殿,天门殿后当然是大雄宝殿.殿内的三尊大佛金碧辉煌,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显得整个大殿即气宇辉煌,又庄严肃穆.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殿内的穹顶.顶上的斗拱都是用小木块一块块拼合而成,据说没有用一颗钉子.穹顶也漆金描红得画满了很多佛教图案.最高初悬挂着的”香林”二字的牌匾是康熙皇帝的亲笔. 定慧寺内有很多树木,其中有一种不知名的树上开着白色的小花,散发出阵阵幽香,寺内浓郁的香火和这淡雅的花香混合在一起,一重一轻,一浓一淡,相得益彰.大雄宝殿后有一条幽径,我顺着小径一路寻过去,原来是一座大殿隐藏在在绿荫下.依我对寺院的了解,八九不离十应该是藏经阁,走进一看,果然是一栋两层楼式的建筑,建筑的第二层是藏经楼,更有趣的是,一楼门柱上的一副对联里更是提到了在二楼读经学识的内容,可惜对联的具体内容我没有记住. 在定慧寺内转了半天,我一直在找不波亭.据一些旅游资料里记载,不波亭就是定慧寺的山门,可是我左瞧右瞧就是觉得这个山门和资料里记载的不波亭不一样.后来我终于在定慧寺的西侧找到了它.原来这是定慧寺的”老”山门,它比现在这个山门小得多,但门口仍旧有一对石狮镇守,门旁左右两侧悬挂着”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的对联.进入山门,迎壁上是对联的横批”海不扬波”,是说焦山耸立在长江的中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海怪,连大海也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浪,不波亭就是海不扬波亭得简称. 出了定慧寺,右侧是茗山法师纪念馆,馆前挂着”人天师表”的匾额.馆内是介绍茗山法师的生平,在茗山法师的塑像后面有一块石壁,上面洋洋洒洒得介绍了法师从出生到归去的几十年里的丰功伟绩. 纪念馆前是上山的路,突然看见一个小门上写着碑林两个字,我毫不犹豫地就冲了进去,这里可是历代书法名家的碑刻汇集的地方,所以焦山也因此被称为书法之山。开始我还以为所谓碑林,大概会象墓地里似的所有的碑刻都跟墓碑一样零乱得竖立在泥土里,谁知一看才知道,还是将碑刻砌在墙上。最先参观的两、三个房间内的碑刻都是墓志铭,我没什么心思一一细看,不过还是发现了一块有意思的碑刻—宋·禹迹图。是将古代九州的500多个名山大川的位置雕刻在石碑上,有意思的是,后来我在纪念沈括的梦溪园里发现了同样的碑刻,沈括和这碑上的地图也有着渊源呀。 碑林内上千块的碑是看也看不完的,我把目标放在寻找碑林内的“碑中之王”《瘗鹤铭》(瘗是古语,掩埋,埋葬的意思)。这是和洛阳的《石门铭》齐名的“二铭”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相传此铭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悼念他在焦山夭折的两只仙鹤所做的,后来这块碑落入江中,后人打捞上了六块原石,只有八十几个字,已拼凑不成原文了。 在寻找《瘗鹤铭》的途中,到是让我无意中走到了御碑亭处,亭子中间的石碑的正面篆刻着乾隆皇帝第一次到焦山时写下的《游焦山歌》,背面则是乾隆皇帝第三次游焦山时又做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诗中有词将镇江的金山和焦山做了比较。好象自古以来,金山和焦山的僧人就喜欢相互攀比,他们比规模,比僧众人数,比香火。不过乾隆在诗中可是下了结论,他说,如果就山水风景而言,焦山更胜一筹。我也觉得,金山的地域不如焦山广阔,但它的殿阁比较多,也比较辉煌,所以世人都说金山是寺裹山,焦山是山裹寺。 兜兜转转后,我终于找到了《瘗鹤铭》,它被单独放置在一间屋子内。上面的字体属于隶书,懂书法的人把隶书称为“大字”,不知道清秀的楷体是不是就应该被称为“小字”了?《瘗鹤铭》被尊为“大字之祖”,是隶书到楷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石刻。残缺石块上的字的确石苍劲有力,洒脱飘逸,可我认得的字却没几个。 碑林的边上是焦山行宫,是乾隆下榻的地方,觉得这里作为皇帝的行宫好象小了一些,不过行宫内有一处风韵亭,据说是乾隆皇帝和大臣对弈的地方。亭中石桌上摆放的一盘残局,似乎也在印证这里是皇帝行宫无疑了。出口处有一眼“东泠泉”。这里其实没有泉眼,只是焦山的和尚眼热金山有一处泠泉,就打造了一口井,硬是称为“泉”。这也是焦山和金山相比的结果之一。 出了行宫,在焦山的山脚下,是建于鸦片战争时期的古炮台,是一个由八个炮堡组成的呈扇形的炮台,正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里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看到介绍上说,当时英军舰队入侵长江,在这里遭到焦山炮台守军英勇抵抗和沉重打击,但面对七十余艘敌舰,炮台守军终因寡不敌众,守岛居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而在抗战时期,日军将原本为三层的炮台摧毁了。如今我站在这些残埂断壁处,觉得很感伤,我们的国家在近代历史上,曾经被那么多国家侵略过,而有些所谓的大国面对这些铁证般的事实,还厚颜无耻的不肯承认。以前我喜欢吃日本拉面,也向往到日本去旅游,不过现在拉面在内的一切日食碰也不碰,去日本旅游也改成看看伶俐主持的东京印象就好了。 顺着炮台边上的山路我继续上山,没走多久,就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李白的《自焦山望松寥山》: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骂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不是特别能理解这首诗得具体意思,但总归是在夸赞松寥山的美景。大概在放置石碑的这个地方,李白看到了松寥山并有感而发。不过在我看来,松寥山小到就象是江面上突出的一块巨石,不经意很容易被忽略。 距离石碑不远处是吸江楼。它的地理位置是在焦山东峰绝顶(不好意思,又要说一句,焦山风景很美了,但实在不够雄伟,所以这东峰绝顶也不那么雄俊),在吸江楼的上层俯瞰长江,只见苍茫万倾,眼界顿时开阔,确实不负“吸江”之明,而且据说这里是被历代游人所称道的看日出的绝佳地点。 再往山上走一点,一道白墙圆拱门告诉我院内是板桥书屋。“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曾在此处修行过,院子不大,里面有小斋两、三间,现在都当作了郑板桥纪念馆,出售一些郑板桥书法的拓片什么的。正觉得这里无甚景点准备离去的时候,发现院落深处有一条小径不知通幽到何处,有三两的游客正走过去,我也好奇得想要一探究竟,于是一走便走到了别峰庵。说是“庵”,其实是一座四合院,但院内却又有大雄宝殿,再看黄色的院墙,这应该是寺庙的建筑。再说别峰庵的名字,是指此峰有别于焦山山顶的东西主峰,是位于两峰之间的别岭上,难怪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 别峰庵下应该有座百寿亭,不过当我在庵内看到山顶的万佛塔已经近得好象就在眼前一样,就迫不及待得奔向顶峰去了,于是便错过了这个亭内刻有一百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字的亭子。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外有塔院,塔院的前后大门上分别刻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的仿古塔,七级八面,塔的外墙上描绘着唐三彩护法诸天壁画,塔内供奉着一万余尊金身佛像,塔内塔外一片金碧辉煌。想要爬上塔还要再出15元的登塔费,这个时候我就更懊悔没有向表妹借学生证了,不过既然已经在塔前了,岂有不上塔的理由。塔内的墙壁上镶嵌着许多小金身佛,还画着许多美丽的飞天,当人在沿着狭小的
关键字: 两日游 北固山 大明寺 瘦西湖 观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