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道—茅山派
茅山是中国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的发祥地。上清派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吸收其他教派的优点,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茅山道教,成为江南的主要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元代以后,茅山道教归正一派统领,同时相继传入全真道教,茅山又成为道教多派共修共存的福地仙境。 据有关史料记载,相传古代隐居句曲学道修炼最早的是上古高辛氏人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的玉晨),距今约4400年,春秋时巴陵侯姜叔茂、燕人郭四朝,亦修道于此,秦时,李明真人修道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至今丹井犹存;此外著名的还有西汉的茅盈、茅固、茅衷和东晋的葛洪等,他们在思想理论、修炼方法、群众信仰等方面为茅山道教的创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葛 洪在茅山撰著了道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抱朴子》,提出了“道本儒末”的主张,糅合儒道理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民为外,把修道与世事俗务结合起来,忠臣良将,均可得道成仙。倡导“我命在天不在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东晋兴宁二年(364年),道士杨羲、许谧假托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之传授,著《上清经》、《黄庭经》等,创立了上清派。南朝齐永明十年(492年),道教理论家梁弘景辞官隐居茅山,号“华阳隐居”,吸收儒释思想,主张道佛兼修,融合上清、灵宝、三皇等经书,整理成上清经典《登真隐诀》、《真诰》,编订《真灵位业图》等,使上清教义、教理和神仙谱系更为完备,成为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为祖师,尊魏华存为上清派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上清派嗣宗师中,高道辈出,隋唐名道臧矜、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皆秉承上清教旨,各有建树,或为帝王之师,或为士大夫所尚,先后共有8人被尊为国师,斯时,茅山道教遍及大江南北,流誉海外,成为江南的道教中心。元大德八年(1304年),茅山道教方归正一派统领,但其教仪、规范、谱系等仍按上清派传承。明嘉靖、万历年间,北方道教全真龙门派传入茅山。上清派戒律严明,强调伦理纲常,与儒教较为接近,开后世儒道融合之风气。 茅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无论是在道教理论、哲学、经籍、建筑、金石、音乐等方面均留下许多著述和遗迹,不仅是茅山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深受海内外学者的瞩目。 西方对道教的研究,奠基于本世纪初,自五十年代起,开始有大的发展。法国的宗教社会学派是西方道教研究的主体。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有相当数量的学者从事道教的研究,整体阵容十分强大。因为上清派是道教史上一个很显要的教派,因而特别受到西方学者的青睐,法国伊莎贝拉· 奥比奈教授对上清派最有研究;美国米切尔·斯特里克曼教授对上清派的研究亦很有造诣。
关键字: 中国 其他 发祥地 多 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