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寒山寺
去苏州游玩,有一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寒山寺。 大多数人听说寒山寺,是从唐代诗人张继那首不必再重复的诗。 我初读此诗是在小学,几年级已经忘了,诗的意思也不甚理解,只是会默写,会考试就行了。当时一说到寒山寺,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宁静的风景画:深蓝的夜幕上群星闪烁,没有月亮,银河像一条光带悬在天际。下面是黑色起伏的山峦,山下是一个小水弯,水静静的,一点波纹也没有,映着天上的星光。一座小石桥横跨在河面上,远处渔火闪烁,一艘小船在山间的乌啼声中静静靠岸,停泊在石桥旁边,这时钟声响了,是从山腰的一座寺院发出,钟声响了一下又一下,在山脊之中萦绕,回荡于天地之间,久久不绝…… 甚至到了苏州,心中仍是这样想象,只是已经知道寒山寺不位于寒山之上,江南的水道没有想象中那样宽阔,但多年的记忆却已经抹之不去了。 去寒山寺是在一个上午,偏偏从早上开始,天空就下起了蒙蒙小雨。也好,当时正值七月盛夏,天气热得要命,雨一下,登时就凉爽了许多,再说,江南的雨与北方不同,细细的,润润的,也别有一番滋味。 寒山寺到了,四面一片雨雾蒙蒙,青瓦黄墙,都罩在烟雨之中。 寺从外面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若不是影壁上墨绿色的“寒山寺”三个大字和熙熙攘攘的人流,真以为是到了江南某个很普通的寺院。 它看上去很新,似乎是新建的一样,远没有古刹国清寺那种岁月沧桑的感觉。想来也是,寒山寺之所以成名,主要不是由于在佛教中的地位,也不是因为曾有大智慧的高僧,而是由于诗人张继的诗。 唐玄宗天宝年间,张继赴长安应试,落弟而归,过苏州的枫桥,清风拂面,霜钟缥缈,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于是他写下了千古绝调《枫桥夜泊》,使姑苏山水为之增色,寒山钟声传颂千古。自那时起,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我不是也为了寻诗来的么? 随着涌动的人流进入寒山寺,只见四面八方都是雨伞。雨雾中但见黄墙绿树,确也庄严幽深,引人入胜。但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究竟少了什么呢?我不知道。 绕了几绕,进入一个大厅,一位导游正指着两尊塑像对众人讲解什么,我凑过去,听她讲的是寒山寺的由来。 据说,寒山寺之所以称为“寒山”,是因为唐朝诗僧寒山子曾在此居住。他是唐贞观年间人士,姓名、籍贯均不可考,因他在天台始兴县的寒岩,不自露本家,即以寒山为名,另以寒岩为安身立命之代表。一次,寒山到天台国清寺去游逛,因为衣冠不整,无法在寺挂单,于是认识了拾得和尚。 拾得是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在赤诚道中拾回来的,所以叫拾得。寒山时常帮他刷锅洗碗,他们很快成为知己,丰干禅师知此二人慧根非凡,但终究无法抬举他们。后来传说他二人钻进岩洞,缩身入石穴,终隐于此。 唐高僧在此建佛寺,于是便称作“寒山寺”。 她讲解玩后,围观诸人一轰而散,我也缓缓走开,还要排着长队登上钟楼花几元钱亲自敲一敲闻名于世的寒山大钟,虽然这早已不是张继诗中所咏古钟,但敲一敲总是不虚此行。 寺庙毕竟是寺庙,拜拜佛而已,没有什么可看,至少我这么认为。据说寺里还有许多前人提诗的石碑,但很可惜,我没有看到。 出了寺,向寺后走不远就到了枫桥。一座石桥,一条小河,一座刻着“枫桥夜泊”四字的石碑,这就是著名的“枫桥夜泊”写成之处? 可能是由于下雨的原因吧,枫桥人并不多,比较清静——我喜欢这种感觉。四周有江南水乡的民房,有新建的仿古小别墅,也有通向远方的河道。张继的船就是从河道的那边乘着夜色行到这里的么?我望着又绿又黑的河水想,但又忽然觉得自己很可笑,一千几百年的岁月消磨,什么东西不会变化?现在或许只有在夜色中摸到这里来还能体会一下“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感觉,但“江枫渔火对愁眠”却是无论如何已经不能再现。 烟雨朦胧中,枫桥似乎模糊起来,渐渐幻化成心中那座凝固在记忆中的枫桥,那座深蓝夜幕下、渔火间、乌啼声中的枫桥。脚步声打断了思绪,一阵喧嚣从旁边传出,又一个旅游团来了。 在寒山寺时,我总觉得少了什么,当时不知道,现在终于明白了。寒山寺少的,是《枫桥夜泊》的诗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诗中的意境永远不会再现,寒山寺只是一座寺庙而已,枫桥也不过是一座石桥。寺庙与江南其它的寺庙没有太多不同,石桥也与江南水乡其它的石桥没有太大区别。现在它只是一座寺,一座桥,将来也是如此。 寒山寺留给我的是失望,但今后如果有人问我到苏州什么地方一定要去,我列出的名单中仍然会有“寒山寺”,因为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也是苏州的一个象征,现在是,将来也是。
关键字: 寒山寺 群星 诗 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