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孔望山
今天,我们开发区第一小学的苍梧晚报小记者在报社的叔叔、阿姨带领下来到了孔望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座山就是因为孔子曾在这里登山观海而得名的。大家心情特别高兴,一路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孔望山的天然石洞——海蚀洞。专家老师说,它是由海水长年累月地侵蚀而成,因为三千多年前,这里还是大海呢。导游老师说它叫龙洞,因为它跟龙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好像龙在这里晚上睡觉,白天出去游玩。龙洞上面有很多历史名人游览时留下的题字,有各种字体,特别是隶书,有汉隶风骨。老师说,这里像是个大的书法展览,我们在这里能够欣赏到许多名家高手的大作。龙洞西边有一个潭,叫浴龙池,当然是龙洗澡的地方。我看那里的水黑乎乎的。爸爸说这水不流动会变腐。这里的水不流动,我不知龙怎么在这里洗澡。 目睹了这龙的卧室和浴池,我们的兴趣更高了。不知不觉,又来到了下一个景点,这是一块巨石雕刻成的大象,长鼻子,大耳朵,小眼睛,真是栩栩如生。同学激动地跑过去,又搂又抱,又爬又摸。导游老师又讲了一大串与佛有关的故事,我也记不住几句,倒有一个书生偷油条故事很好玩,那书生被跟踪而来的主人打了一扁担,在地上现了原形,成了一只大蟾蜍,这只贪嘴的癞蛤蟆,被打的地方在下巴,所以这只少了下巴的家伙,到现在还蹲在离大象十几米的下边草丛中呢。 我们来到了摩崖石刻,这里是孔望山最有研究佛教价值地方了。听专家说,这里的石刻要比敦煌的时刻早二百多年呢,石壁上刻有许多佛经故事,“舍身喂虎”我看了有点像,其他的很不容易分辨,只能听导游老师的解说了。这些石刻是我们连云港的骄傲,它说明佛经是从海上传入内地。大家在这里照了很多像,我们采访了作专家,问了许多问题。我明白了这里的历史要比花果山古老的多。 离了摩崖石刻,我们开始爬山,虽然山不高,却也陡峭,爬得我们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正在我感到腰酸腿疼时,来到一个亭,导游老师说,它叫飘然亭。你听这名字叫的,我真是要飘飘欲仙了,想必是登山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吧。你看,凉风习习拂面,山色尽收眼底。岂不真要成了神仙?说到成仙,还真有从这里乘船出海成仙的。所以,这听又有一个名字叫“乘槎亭。”这“槎”字典上的解释是木筏的意思。孔子说过,我的道若行不通,就乘个木筏飘荡于大海。他终于没有这样做,他回去写了一部书叫《春秋》让后人都知道他的思想。我爸爸说,这“乘槎亭”名字的由来大概跟孔子的这句话有关。爸爸在这里还写了几句顺口溜:“飘然一亭立山颠,闻客乘槎已成仙。我辈登临举目望,漫嗟沧海变桑田。”说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化之大。 离了飘然亭,走不多远,就到了孔子观海处。在一块巨石上立着孔子和他的两个最得意的弟子子路、颜回大理石雕像。孔子须发飘飘,精神矍铄。两个学生温良谦恭。他们面向远处的大海出神,可能还在想着“道不行,吾将乘槎浮于海”的事吧。有一个导游说:“据最新考证,孔子是韩国人……你知道他为什么观海么?他可能是在寻找回家的路……”他的话当即受到我爸爸的强烈地批评,“孔子是我们读书人的祖师爷,怎么可以是外国人呢?简直是胡说八道。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孔圣人的门徒,读的是圣贤书,怎么可以连老祖宗的出身都忘了呢?” 为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先,我们特地在孔圣人的塑像前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背出我们的骄傲,诵出我们的自豪,我们的声音在丛林中激荡,我们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响。爸爸又写了一首诗:“祖师像前诵诗经,林木踏节石有声。龙根龙种龙文化,自有先贤育后生。” 孔望山是文化的山,知识的山,是我们文化的根。登孔望山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关键字: 开发区 海蚀洞 登山 苍梧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