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台峰
第二天一早用过早餐,我们一行四十多人就直接往天台峰去了。九华街有直达天台峰下的中巴,虽然中巴车像出土文物,很旧,倒省去了我们跋涉之苦。中巴一路沿盘山公路爬升,真佩服九华山的司机,开盘山公路如履平地,偶尔向窗外一望,翠绿一片,睛空万里,沿途真是三步一寺,五步一庵。九华山不愧莲花佛国,佛教名山,若想遍游全山寺庙,怕得要几个月时间。听导游小姐说天气好时在天台峰可以看到黄山和长江。就在我们出神的时候,天台峰索道站到了。 从天台峰索道站到乘索道处大约走了十五分钟,路很好,估计是去年六四时为江主席修的,路是向上的,走着有些气喘,想想自己的体力可真是差。索道旁边有道山溪流过,发出轰鸣声,颇有些气势,我猜测平日里这道山溪怕也是怯怯柔柔的,只是昨天得了大雨之助,才挺起了腰杆,大吼了一把,我对着这怒吼的山溪按下了快门。 在索道站,我们俯望九华镇,一个美丽的小镇尽收眼底。好美的一个小镇,青峰耸翠、群山环抱之中,白墙红瓦,错落有致。一座座紫红色的古刹点缀其中,更显得凝重而神秘。一到索道处,排队的长龙长得吓死人,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幸好有江主席的大幅照片挂在旁边,好事者对几个保镖的形象评头论足了一番,也到消磨了许多时光。 终于搭上了上天台的索道,索道的“车厢”很小,只能容纳六个人,还有重量限制,我计算了一下,六个像我这样的人坐上去,就会……“车厢”一次三辆坐十八人,上了缆车一路向上,真有腾云驾雾,烟雾缭绕,如临仙境之感。这条索道长一千两百六十五米,要跨过几座山峰,很是玄妙。途中见一寺庙建于一桥上,友人说在电视上曾见过介绍,若是爬山而上,应可一往。今虽不至,心向往之! 隔着窗子打量外边,仍然是翠绿一片,睛空万里,间或看得见“车厢”下树林一角有寺有庵,层峦叠峰,群峰竟秀,大大小小九十九峰,鬼斧神工,妙趣横生,尽收眼底。同伴们打趣道,平时最不为人关注的东西,却是我们眼中最珍贵的景色,我心中一动,其实我们平时忽略的东西太多了吧。 到了索道尽头,跳下索道的“车厢”,一阵寒意扑来,山上果然是不一样啊。稍走两步,见一叉路,一书“天台”,一书“十王峰”,十王峰是九华第一高峰,但到九华的人多是冲着地藏王菩萨来的,天台有金地藏修行的遗迹,故大家都是往天台走的,我们也一样。沿路还忙着为兄弟姐妹留影,先是到了古拜经台,满不错的一座寺庙,香火也挺旺的。通往天台之路要绕寺而过。该寺有八九百平方米。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处拜诵《华严经》,僧人建此寺纪念,名为“大愿庵”(佛教称金地藏“大愿菩萨”)。因为“拜经”较通俗易记,所以都称它“古拜经台”。拜经台大雄宝殿,宏伟壮观,看看记载碑文的说明才知道该寺是一九九四年重建,建筑面积六百五十平方米。重檐歇顶,框架结构,造型庄重、浑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贤,后面南海观音,两旁十八罗汉。从大雄宝殿旁上石阶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经遗址。上筑敞厅式瓦屋一间,高约二丈,宽丈许,供有金地藏坐像。右边墙壁上嵌有“古拜经台”字样的碑刻一方。台后有峭石二十米高,造型酷似“老鹰扒壁”,僧人称“大鹏听经石”,相传是金地藏拜经的地方。地面突出一块长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脚印。传说,当年金地藏就在这块凸出的平台上拜经,这方岩石即是跪拜时的垫脚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以前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经、拜《华严经》几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这岩石上深深的脚印,究竟是金地藏拜经时磨出的,还是后世某个好事者的“杰作”,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也依次脱了鞋去踩地上的两个脚印形状的凹处,站在上面许了愿。 古拜经台旁边有新建的拜经台招待所,是接待国内外游客、名僧和中小型会议的理想场所。从古经拜台抬头即可看见天台顶峰,这个时候的心情可以用狂热形容了,趁着狂热之余赶紧继续攀爬,但看到此处的台阶更陡,几乎都要手扶着旁边的护拦向上,加上上下来往的人流很多真是心有后怕了,听着朋友说:“不上天台,等于没来”,撑着发抖的双腿毅力却依然坚决。 我们先往下小走了一段,有一小庙“观音堂”,朝下望去,风景极佳。然后我们一路往上开始爬天台了。天台的石阶可真长啊!对于久疏锻炼和庞大赘肉的我可真是一大考验,而且石阶很窄,搁不下正个脚掌(我研究认为古代人的脚比现代人的明显小),沿路弹琴,失学,卖米,求神化缘,三教九流,各式人等的乞讨都有,明显增加了我们上爬的难度,好在人多,在众人的鼓励下,总算爬上去了。在天台上商铺门前驻足,吃着三块钱一根的菜瓜,滋味很好。边擦汗边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这些东西搞上来的。 当我踏上天台峰最后一级台阶,整个人都要散了,累得不行啊,幸好天台峰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天台正顶上有天台寺,而寺院就是依山势而建,与山壁浑然一体,真是巧夺天工。天台寺的风格又和九华街的寺庙风格不同,是上下而建的,上层是大殿,下层也有殿堂。下层还开有向外的门,门的一边是人工打磨的砖石,一边是壁立千仞的山石,相辅相成。诗人杜牧著诗《郡楼望九华》曰: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由此可见一斑了。 来这里的游客或是香客,前来的目的就是在这里上一柱香,虔诚的拜佛,当然拜佛是敬仰,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我们依次点了蜡烛,然后烧了柱平安,求佛保佑平安,东西南北,双手合十,四面拜过,正殿外,仍双手合十,诚拜,这里有些计较了:从侧门进入正殿(不可从正门进入),进时要一步越过门槛,脚不能踩在门槛上,门槛是佛的肩,进正殿后又双手合十,虔诚叩拜,再三,移入左右两旁,逐个神仙再拜,拜完,出门时和主持双手合适致礼,主持急忙回礼。 后山的风景很好,可谓一览众山小! 绕过天台寺,后边有一道突出的山脊,我看着都觉得脚在抖,险啊!壮着胆子走上去,山风突然加大,游人手里打的伞跟着就要被吹走,我觉得人都快被带着吹跑了,赶紧让大家收了伞(真怕被吹到山下去)。一路抓着铁链连成的扶手向前挪,总算到了头,阿弥陀佛。那边是块天然的大石头,正面有人照相的摊位(这些照相摊的老板不简单啊,没生意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小屋里玩电脑,水平应该不错的)。我们选了那石头的背面照相,再看看背后,万丈悬崖,想想都发毛,赶紧拍了照走人,免得腿一软……风真大,吹的人凉嗖嗖的,一拍照的在后山竖起“天台顶峰”四个大字的红牌,见我们不给钱的意思,急忙拿下,哈哈! 第二天一早用过早餐,我们一行四十多人就直接往天台峰去了。九华街有直达天台峰下的中巴,虽然中巴车像出土文物,很旧,倒省去了我们跋涉之苦。中巴一路沿盘山公路爬升,真佩服九华山的司机,开盘山公路如履平地,偶尔向窗外一望,翠绿一片,睛空万里,沿途真是三步一寺,五步一庵。九华山不愧莲花佛国,佛教名山,若想遍游全山寺庙,怕得要几个月时间。听导游小姐说天气好时在天台峰可以看到黄山和长江。就在我们出神的时候,天台峰索道站到了。 从天台峰索道站到乘索道处大约走了十五分钟,路很好,估计是去年六四时为江主席修的,路是向上的,走着有些气喘,想想自己的体力可真是差。索道旁边有道山溪流过,发出轰鸣声,颇有些气势,我猜测平日里这道山溪怕也是怯怯柔柔的,只是昨天得了大雨之助,才挺起了腰杆,大吼了一把,我对着这怒吼的山溪按下了快门。 在索道站,我们俯望九华镇,一个美丽的小镇尽收眼底。好美的一个小镇,青峰耸翠、群山环抱之中,白墙红瓦,错落有致。一座座紫红色的古刹点缀其中,更显得凝重而神秘。一到索道处,排队的长龙长得吓死人,七月流火,夏日炎炎,幸好有江主席的大幅照片挂在旁边,好事者对几个保镖的形象评头论足了一番,也到消磨了许多时光。 终于搭上了上天台的索道,索道的“车厢”很小,只能容纳六个人,还有重量限制,我计算了一下,六个像我这样的人坐上去,就会……“车厢”一次三辆坐十八人,上了缆车一路向上,真有腾云驾雾,烟雾缭绕,如临仙境之感。这条索道长一千两百六十五米,要跨过几座山峰,很是玄妙。途中见一寺庙建于一桥上,友人说在电视上曾见过介绍,若是爬山而上,应可一往。今虽不至,心向往之! 隔着窗子打量外边,仍然是翠绿一片,睛空万里,间或看得见“车厢”下树林一角有寺有庵,层峦叠峰,群峰竟秀,大大小小九十九峰,鬼斧神工,妙趣横生,尽收眼底。同伴们打趣道,平时最不为人关注的东西,却是我们眼中最珍贵的景色,我心中一动,其实我们平时忽略的东西太多了吧。 到了索道尽头,跳下索道的“车厢”,一阵寒意扑来,山上果然是不一样啊。稍走两步,见一叉路,一书“天台”,一书“十王峰”,十王峰是九华第一高峰,但到九华的人多是冲着地藏王菩萨来的,天台有金地藏修行的遗迹,故大家都是往天台走的,我们也一样。沿路还忙着为兄弟姐妹留影,先是到了古拜经台,满不错的一座寺庙,香火也挺旺的。通往天台之路要绕寺而过。该寺有八九百平方米。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处拜诵《华严经》,僧人建此寺纪念,名为“大愿庵”(佛教称金地藏“大愿菩萨”)。因为“拜经”较通俗易记,所以都称它“古拜经台”。拜经台大雄宝殿,宏伟壮观,看看记载碑文的说明才知道该寺是一九九四年重建,建筑面积六百五十平方米。重檐歇顶,框架结构,造型庄重、浑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贤,后面南海观音,两旁十八罗汉。从大雄宝殿旁上石阶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经遗址。上筑敞厅式瓦屋一间,高约二丈,宽丈许,供有金地藏坐像。右边墙壁上嵌有“古拜经台”字样的碑刻一方。台后有峭石二十米高,造型酷似“老鹰扒壁”,僧人称“大鹏听经石”,相传是金地藏拜经的地方。地面突出一块长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脚印。传说,当年金地藏就在这块凸出的平台上拜经,这方岩石即是跪拜时的垫脚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以前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经、拜《华严经》几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这岩石上深深的脚印,究竟是金地藏拜经时磨出的,还是后世某个好事者的“杰作”,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也依次脱了鞋去踩地上的两个脚印形状的凹处,站在上面许了愿。 古拜经台旁边有新建的拜经台招待所,是接待国内外游客、名僧和中小型会议的理想场所。从古经拜台抬头即可看见天台顶峰,这个时候的心情可以用狂热形容了,趁着狂热之余赶紧继续攀爬,但看到此处的台阶更陡,几乎都要手扶着旁边的护拦向上,加上上下来往的人流很多真是心有后怕了,听着朋友说:“不上天台,等于没来”,撑着发抖的双腿毅力却依然坚决。 我们先往下小走了一段,有一小庙“观音堂”,朝下望去,风景极佳。然后我们一路往上开始爬天台了。天台的石阶可真长啊!对于久疏锻炼和庞大赘肉的我可真是一大考验,而且石阶很窄,搁不下正个脚掌(我研究认为古代人的脚比现代人的明显小),沿路弹琴,失学,卖米,求神化缘,三教九流,各式人等的乞讨都有,明显增加了我们上爬的难度,好在人多,在众人的鼓励下,总算爬上去了。在天台上商铺门前驻足,吃着三块钱一根的菜瓜,滋味很好。边擦汗边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这些东西搞上来的。 当我踏上天台峰最后一级台阶,整个人都要散了,累得不行啊,幸好天台峰引起了我们的浓厚兴趣,天台正顶上有天台寺,而寺院就是依山势而建,与山壁浑然一体,真是巧夺天工。天台寺的风格又和九华街的寺庙风格不同,是上下而建的,上层是大殿,下层也有殿堂。下层还开有向外的门,门的一边是人工打磨的砖石,一边是壁立千仞的山石,相辅相成。诗人杜牧著诗《郡楼望九华》曰: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由此可见一斑了。 来这里的游客或是香客,前来的目的就是在这里上一柱香,虔诚的拜佛,当然拜佛是敬仰,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我们依次点了蜡烛,然后烧了柱平安,求佛保佑平安,东西南北,双手合十,四面拜过,正殿外,仍双手合十,诚拜,这里有些计较了:从侧门进入正殿(不可从正门进入),进时要一步越过门槛,脚不能踩在门槛上,门槛是佛的肩,进正殿后又双手合十,虔诚叩拜,再三,移入左右两旁,逐个神仙再拜,拜完,出门时和主持双手合适致礼,主持急忙回礼。 后山的风景很好,可谓一览众山小! 绕过天台寺,后边有一道突出的山脊,我看着都觉得脚在抖,险啊!壮着胆子走上去,山风突然加大,游人手里打的伞跟着就要被吹走,我觉得人都快被带着吹跑了,赶紧让大家收了伞(真怕被吹到山下去)。一路抓着铁链连成的扶手向前挪,总算到了头,阿弥陀佛。那边是块天然的大石头,正面有人照相的摊位(这些照相摊的老板不简单啊,没生意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小屋里玩电脑,水平应该不错的)。我们选了那石头的背面照相,再看看背后,万丈悬崖,想想都发毛,赶紧拍了照走人,免得腿一软……风真大,吹的人凉嗖嗖的,一拍照的在后山竖起“天台顶峰”四个大字的红牌,见我们不给钱的意思,急忙拿下,哈哈! 在天台峰绝顶,有两块巨石夹峙而立,其高约六七米,宽四五米,两石之间有一缝隙,下宽一米,上宽稍窄,仅容一人擦肩而过。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因其常有云雾穿越,亦称“云峡”。我选择了在“一线天”给同行的兄弟姐妹摄影留念,效果还真不错。 我们终于爬胜了顶峰,此时心境,心旷神怡。纵览山下,奇峰异石,鬼斧神工,时而延绵起伏,时而耸立云端。天台正顶左右望去,十王峰与莲台峰隐约可见,天台正顶在十王峰北侧,碑文记载,海拔一千三百零六米,是九华山第二高峰。峰顶有天台禅寺。东有一山脊,如一条盘曲在云空的巨龙,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故有“青龙脊”之称。在青龙脊南北两侧,沿近南北方向的节理下蚀,两侧璧立,称为摩崖。西为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两峰有一石桥相连,称“渡仙桥”,桥梁镌有“中天世界”四字。天台峰顶建有一亭,突兀云表,好像伸手可捧握太阳,故名“捧日亭”。天台峰是观九华山全景和看云海日出最佳处, “天台晓日”是九华古十景之一。 可惜的是我们没办法在黎明破晓时来,我也没有看到黄山和长江,只好打住。 兴趣之余发现我们掉队了,幸好导游和我们在一起。六、七个人回程又多走了一段去瞻仰地藏古洞,据说金地藏曾在此修行,虽然是条死胡同,但是这边有个山岙,山风奇大,白雾倒卷,站在山岙处感受狂风袭体是种与众不同的感受。 下了索道导游小姐极力推荐我们去看凤凰松,穿过几条小巷,果见一参天迎客松,看看树旁的介绍,原来得知,“凤凰松”相传为汉陵阳县令窦子明所植,故又称“子明古杉”,距今已两千年历史。杉高12米,树围2.5米,杉树从巨岩中破石而出,树根盘结交错,像铁爪一样深深扎进石缝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粗大的树枝向东伸展,似巨人抬臂迎客,造型酷似黄山迎客松。凤凰松可是大有来历的,传说当年李白在此遗下一串钱,渐渐长成了摇钱树,金地藏在此修行时还在树上摘下过金钱,有一年天下大旱,从远方飞来一只凤凰,天天为摇钱树浇水,为上山进香的人送茶,一日正遇佛祖讲经,凤凰得成正果而去,留下这当年浇灌的松树,人们为了纪念它,就称其为凤凰松。 可惜我也不知道哪棵才是传说中的摇钱树。 下得天台已是中午十二点了,衣服,鞋子都湿透了,跳上回九华街的中巴,我发现车子不一样了,是上好的空调中巴,许多人下车的时候双腿抽筋,路都走不动了,唉,缺乏锻炼啊! 我到还好,漫步在佛香弥漫的小街上,再次倾听那悠悠的钟声、鼓声、唱经声,度过了一次难忘的佛国之旅。
关键字: 中巴 九华山 佛教名山 出土文物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