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
迎着冬日和煦的阳光,相约友人结伴出游皖赣两省,心情无疑得到了一次充分的放飞,尽情沐浴在大自然亲切温馨浪漫的怀抱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欢快,轻松,清新和从容。余生偷得半月闲,一路走马观花,好似闲庭信步,不亦乐乎。如今细细想来,慢慢品来,徐徐道来,声声唱来,一切似乎还在眼前一样,是为记也。步入屯溪老街 屯溪是皖赣交界处一个山明水秀的美丽小城,现为安徽省黄山市府所在地,也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它坐落在清澈见底的新安江、率水和横水交汇点上,离举世瞩目的黄山风景区仅一步之遥,市区有主干道黄山路直通黄山脚下。闻名中外的道教四大圣地之一被称为“白岳”的“齐云山”更是近在咫尺的休宁县境内。屯溪老街位于市区的一角新安江和溪桥的交汇处,被文人墨客赞誉为锦绣江南的活的“清明上河图”,可见其迷人的魅力之所在了。一步入老街,就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扑面而来,街口古朴典雅的高高牌坊上那溜金的“老街”两字熠熠生辉,当你漫游在纹理如画的条石小街上,一边细细地观赏着两边的各式古字号,一边慢慢咀嚼着那积淀深厚的微派文化,无疑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早在明朝时这里就建起了八家客栈,民间俗称“八家栈”。打那起江边千帆竟发,万商云集,人头攒动,一时盛况空前。到了清代,老街上饭棚宿店争相搭建,日用百货布满市肆,特别是茶庄、木栈、药铺、菜馆鳞次栉比,其中最为有名的老字号有“采章墨店”,“俞德昌茶号”等,所谓盛极一时的微商是也。今天的屯溪老街依然一色的黛黑马头墙、小青瓦当、玲珑楼阁、条石狭弄,它集店面,作坊与住宅于一体,充分展示出了微洲古建筑重檐朱阁雕梁画栋的群体建筑风格。那一家家历尽数百年风云变幻的商业老字号,绝大多数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商业匾额重书法、重词采、重寓意的款式特点。诸如“微宝斋”、“天雨盖”、“步云轩”、“富隆庄”等,当人们抬头一看见招牌时,自然就明白了其店内出售的是什么货色,岂不两全其美耶。“老街第一楼”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典雅的二层楼阁布置得高洁清静,古意盎然。约上一二知己,泡上一壶绿茶,点上几碟冷菜几式点心,静静地坐着,细细地品着,慢慢地聊着,任凭万千思绪在悠扬轻快的民乐声中飞扬。老街不老,我想。南屏.宏村.西递.棠越.槐塘.唐模.这是一群典型的皖南明清古村落,这是一幅典雅的中国山水画长卷,它象一串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秀美的古微洲的大地上,其中发散出的深厚的微派文化底蕴(其中包括微派建筑、微派盆景、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微商、微菜、微雕、微剧),令后人叹为观止,令世界为之折服。南屏、宏村和西递这三个古村落均坐落在有“小桃源”之美称的黟县境内,其中的西递和宏村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争相誉为“中国古民居建筑之宝库”和“东方古罗马”,由此可见其布局之工整、构造之巧妙、装饰之华美、营建之精细、文化之内涵、实用之周全和民风之纯朴了了。南屏的特色在于整个村落的组成就象一个神秘莫测的迷宫,远近上下高高低低,深浅多少曲曲弯弯,外乡人乍一入村连东南西北都难以分辩。庄重肃穆的“叶氏宗祠”,登高望远的“孝思楼”,粉墙黑瓦的“老杨家染坊”无一不在向游人默默地数点着它那不平凡的岁月以及那个岁月里发生的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作为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菊豆》的外景地,当年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和著名影星巩俐在此有着精诚的合作,如今这里的村民茶余饭后还在津津乐道于这件已逝去多年的往事,举手投足中不免流露出几分对家乡特有风貌由衷的自豪感。另一特色是这里的祠堂群,至今全村还保存有8座代表宗族势力的祠堂,其中既有全族的“宗祠”,也有分支的“支祠”,还有一家或几户的“家祠”。这些宏伟的宗祠和玲珑的家祠,构成了一组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的祠堂群,无疑是一个向后人展示微派建筑艺术的陈列馆,也是供中外游人了解中国数千年封建宗法制的博物馆。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它的美在于清新脱俗,它的美在于恬静平和,它的美就象一位倚在美人靠上的素雅淡装的少女,眉飞色舞中不知倾倒了多少海内外游子。这个地处黟县东北、黄山西麓,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始建于八百年前的南宋绍兴年间。其先民当初在营建该村时,因地自宜在全村规划建设了独特的牛形水系,从而造福了子孙后代至今。在这个古水系中,村外的“南湖”和村内的“月沼”,清澈见底,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形似一对巨大的牛胃,其功能大概相当于现代的蓄水池。那九曲十八弯的如同“牛肠”般的水圳,穿庭入院进入了围绕水系而建的100多幢精致典雅各居特色的水榭民宅。村内外还有很多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村内的“南湖书院”、“承志堂”和“汪大燮故居”,村外的“雷岗夕照”、“塔川秋色”和“木坑竹海”,这些景观交相辉映,更为宏村锦上添花。当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宏村时,站在村口参天的银杏树下,望着眼前明明净净山山水水的美景,不由得回想起在“承志堂”里看到的一幅楹联: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我想这不就是千百年来宏村人平和心态的真实写照吗?西递村坐落在狭长的山谷之中,这里居住的都是微洲富商胡氏的后裔,据说最鼎盛期全村有600座大宅院、13座牌坊、99条巷、800户烟灶、90口水井,人丁近万余。此外胡氏进入仕途的有115人,廪生、贡生,监生298人,官商结合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代望族。巍然屹立在村口的明代刺史石坊,雕刻精湛古朴高雅美伦美焕,好似西递精美的名片一般光彩照人。整个村庄分为“上村”和“下村”,紧紧围绕着“敬爱堂”为中心精心打造,前溪和后溪两条清流欢快地流淌着,再沿着溪床上的小桥连通着千家万户的庭院。只见绿树掩映中的古民居,层楼迭院,高脊飞檐,粉墙黑瓦,小桥流水,让人美不胜收。现在村内还完整保存着“走马楼”、“绣楼”、“大夫第”、“履福堂”、“敬爱堂”、“瑞玉堂”、“桃李园”、“惇仁堂”、“枕石小筑”、“西园”、“培筠园”等宏大精美的各式建筑,其中有些建筑还融汇了江南园林精巧的建造艺术,“难怪国内外建筑专家要称赞她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东方文化的缩影”呢。棠樾、槐塘和唐模这三个古村落则象一串晶莹剔透的翡翠撒落在古微洲府(现为歙县)的绿色原野上。位于歙县城西的棠樾村牌坊群,大概是国内外罕见的。当你一步入棠樾村首的大道上,迎面就能望见七座气势不凡的牌坊呈一字形摆开。这些牌坊都是由鲍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先后营建的,其中建于明朝的三座,清朝的四座。整个牌坊群按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由此集中体现了微派文化“义利兼得”和“儒商合一”的精神内涵。村内现还保存有古朴庄重的鲍家祠堂和全国独一无二的女祠。紧挨着棠樾村的槐塘古村,相传因古时村内长方形的水塘边栽有槐树而得名。作为歙县九大古村落之一的槐塘,从其九龙进村的部局就可以看出当年风水设计师的匠心独具,其村口至今还在汩汩流淌的水口林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历史上的槐塘是一个名人云集的风水宝地,宋代名相程元凤从这里起步走向大江南北,村中的“御书楼”和村南的“丞相状元坊”就是当年宋朝皇帝为他及其子孙而专门修建的,可见一代名相声名之显赫了。位于村东路旁的“龙兴独对坊”则是众多牌坊中的另类,属纪念性建筑物,是明朝正德年间为了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当年拜访该村著名学者唐仲实而建的,有明一代伟人朱、唐的槐塘对话涉及到了安邦定国的重大国策,至今依然对后人有着及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至于其它从这里走出的各类名人学者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古村古景古风,我想这就是我眼中的槐塘之精华所在。以水口文化的典范著称的唐模村,离黄山南麓仅一箭之遥。始建于唐盛于明清,是古微洲大地上又一个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其以幽雅别致的田园风光见长。村外“檀干园”内小西湖畔的“境亭”藏碑,有清以来就有口皆碑了,其中尤以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为代表的宋朝四大家和以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仇英为代表的吴中四子最为闻名暇尔,当我亲临碑前一一欣赏娓娓读来时,那种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清新感觉由然而生。村口的许氏宗祠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气派上都是独树一帜的,祠堂前的广场就象一个巨大的演兵场似的,从那场边一溜排开的苔鲜斑斑的拴马桩上就可以看出当年许氏家族的显贵和荣耀。唐模的人文历史实在太让人神往了。此外郑村和许村也不失为海内外游子访古探幽的好去处,郑村建有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祠“郑氏宗祠”,许村的“高阳桥”和“五马坊”也颇具地方特色。婺源的红绿黑白及其它位于皖赣交界处江西一侧的婺源是一个绿色的世界,被世人称为中国最美的农村。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属吴中楚尾。独特的风水造就了这里的人杰地灵。这里既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故乡,也是近代著名的铁道专家詹天佑的故乡,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名人雅士战将学者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深深脚印。江泽民主席的祖居则位于皖赣交界处的江湾镇上晓起村。红绿黑白四种颜色代表了婺源的四种特产,可说是对茶乡婺源物华天宝的高度浓缩了。荷包红鲤鱼是婺源特有的鱼种,因其通体发红形似荷包肉质鲜美而为国内外所注目。相传明朝时在南京任户部右侍郎的余懋学告老还乡,明神宗皇帝念其任上护驾有功,特从皇家御池中选出数尾红鲤鱼作为赏赐,后传入婺源乡间广泛繁殖,由于婺源水清气爽,逐渐形成了特产。婺源的绿茶早在盛唐时就载入了《茶经》,有宋一代被称为绝品,明清两代更是作为皇家贡品,曾获巴拿马中国博览会金奖。其中的婺绿珍品“大鄣山茶”荣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天佑”婺绿茶荣获99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博览会最高金奖,可见其茶香飘万里了。龙尾硯产于皖赣交界处婺源境内的龙尾山,以其石质坚润发黑工艺雕琢精湛而闻名中外,从而被历代文人墨客名流雅士所推崇备至。南唐李后主称其为“天下冠”,当代书法大家则把它誉为“硯国名珠”。现有金星、银星、眉子、金晕、银晕、罗蚊、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上乘之品则为青黑色、绿色、紫色和白色,成了古今中外人们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盛产于江湾的雪梨洁白如雪素有“江南梨王”之美誉,其果形优美,皮薄汁甘,口味香脆,历代皆为皇家贡品。如果你在早春时节步入山岭,一定会被满山遍野云锦般的梨花所吸引,那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清新感觉真的让人难以忘怀。在婺缘跋山涉水走村穿巷,给人的感觉就象在读一本博大精深的线装古书,它的每个章节里都回响着历史的绝唱,不经意间你往往有许多意外的发现。无论是在山间还是地头,无论是在市井还是乡野,一株古树名木,一片老藤曼枝,一段断墙残壁,一股流泉飞瀑,一汪水井方塘,……一切均在人们漫不经心的发见之中,其中生发出的众多的民间传说和风流典故,至今还在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闲话题。由于行色匆匆,我们只去了紫阳镇(县城)、清华镇(旧县治)和思口镇,只此三处也足以饱人眼福了,不知不觉中让人迷上了婺远这一迷人的绿色家园。紫阳镇坐落于碧水环绕的星江河两岸,分为新城和旧城,由东西南北四座大桥把城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高高耸立在儒学山上的婺源博物馆被称为“中国县级第一馆”,可见其馆藏之丰,品味之高,内涵之精了。作为有宋一代大家的朱熹在星江河畔留下了不少遗迹,其中的“廉泉”和“虹井”常常让怀古思幽之游子久久不愿离去,这两处均是朱熹青少年时代活动的地方,他的不少学术思想是从这里开始萌芽的。据说他家当年就住在“虹井”旁边,其出生时有一股仙气从井中腾空而起,被其父亲看见了称之为紫气东来大富大贵。“廉泉”二字为朱熹存世不多的手迹之一,是朱在公元1176年省亲回乡时所题。更令人叫绝的是连紫阳镇的厕所都显得与众不同,处在红花绿草之中,一概以“舒园”命名,可见朱熹的后人对出恭一词的良苦用心了。依山傍水的清华镇盛唐开元时一度曾作为婺源县治,五里长街石板蜿蜒其上,右此可以想见当年的市井风貌。其上街的尽头有初建于宋代的廊桥“彩虹桥”横卧在清澈的小河上,桥长140米,宽6.5米,由11个廊亭组成,四个桥墩造型奇特呈船型一字排开,远远望去就象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青山绿水之间,这一切正因了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优美意境,尤其是在金黄的油菜花盛开的明媚春季里显得特别美丽。据说古代这里是通往微洲府的交通要道,廊亭两侧建有栏杆和坐登,供来往的行旅观赏歇息下棋打尖,一度人欢马叫好不热闹。位于镇口的旧县治内有一棵苍劲的千年楮树,种于唐代,其粗大的树干,繁茂的枝叶,斑驳的树皮,历尽1300多年的风雨洗礼还是那么的郁郁葱葱生机昂然,不由得令人驻足树前叹为观止顿生敬意。位于思口镇境内的延村是一个典型的清代村落,有余庆堂、崇木堂等明?迕窬?7幢,整体上呈现“群屋一体”的布局,由一座精妙绝伦的祠堂和五十七座粉墙黑瓦的微派民宅所组成。如遇雨雪冰雹天气,可以保证从村头走到村尾确保衣衫不湿,其布局之精妙由此可见一斑。从延村出来沿着乡间的青石板小路约一里多路可以走到思溪古村,据说该村始建于南宋(公元1199年)。前些年山东电视台以这里为背景拍摄了《聊斋志异》,从此思溪古村声名大振。其地鸡犬声声,炊烟袅袅,竹林森森,菜蔬青青,流水潺潺,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再见了,我的婺源,我要为你唱一支田园牧歌。漫游在昌江两岸盛名于大明年间的景德镇,初名“新平”,北宋景德年间改称为“景德镇”至今,历史上曾与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河南的朱仙镇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镇,以其生产的精美瓷器扬名海内外,享有“千年瓷都”之美誉。所产瓷器,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明如镜”之说。当我迎着晨光漫步在古老的昌江两岸时,空气中似乎弥漫着那高岭土特有的芳香,所见所闻皆与古老的中华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随处可见的古窑址、古矿址、古民宅、古寺庙、古楼阁和古塔院,足令吾等游子流连忘返,顿生思古之幽情。位于闹市中心昌江东岸的珠山,一峰独秀,巍然屹立,其绝顶上建有精美无比的“龙珠阁”。珠山明清两代曾是景德镇显赫的御窑厂所在地,一度作为督陶使行辕。如今的珠山已成了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的城微,处处焕发出古老而又年青的光华。一走近绿荫环抱中的“陶瓷历史博物馆”,就象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历史花窗,多少瓷中珍品极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无论是青花瓷、颜色釉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还是郎窑红釉瓷、薄胎瓷、瓷雕,其中发散出来的古老深邃的中国瓷文化,有谁不为之感叹万分呢,这就是china一词的永恒魅力之所在。望着馆内一角静静地躺着的长龙般的仿明式古瓷窑,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窑内熊熊燃烧的炭火和那窑前窑后忙忙碌碌的瓷工的身影,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和巧夺天工才造就了瓷都如此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这就是我眼中神圣的景德镇——一个以大宋皇帝年号命名一个在大明年间闻名的都市。英雄城散记地处赣江下游鄱阳湖之上,被称为赣江流域第一都的南昌古城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特别吸引我的是一古一今的两个去处:古代的滕王阁和现代的南昌大旅社(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我想这两处足以印证了古城走过的坚实脚步,从王勃到周恩来,从“滕王阁序”到“八一宣言”,站在古今交汇的起跑线上,如今古老的南昌又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展翅腾飞了。南昌建治当从刘汉王朝开始,汉称“豫章”,唐为“洪洲”,宋名“隆兴”,明定“南昌”,二千多年来南昌不仅一直是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其地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更是在中华大地上流芳古今。南昌旧有“豫章十景”之说,它们是“西山积翠”、“洪崖丹井”、“铁柱仙踪”、“滕阁秋风”、“南浦飞云”、“赣江晓渡”、“龙沙夕照”、“徐亭烟树”、“东湖夜月”、“苏圃春蔬”,可见其地风清气爽江山如画了。其中最令我向往的就是“滕阁秋风”了,常常使我魂牵梦萦不由自己,今天有幸慢慢走近目睹它的千古风采,岂不赏心悦目之美事也。作为锦绣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自唐永征四年(公元653年)由唐高宗的第22子李元婴任洪洲都督时所始建,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屡建屡废,阁址也屡有变迁,前后共达29次之多。如今的“滕王阁”是在1989年重阳节重新修建落成的,它继承发扬光大了历代“滕王阁”雄伟高大八面来风的恢宏气势,还它一个情以阁起文以阁传阁以文传的优美意境。整座楼阁被绿荫花墙紧紧环护着,其主体下部是一个高达12米的高台阁座,其上共计九层,阁高为57.5米,建筑面积共1.3万平方米,设计采用了“宋阁”的“明三暗七”之格式,碧瓦丹柱,斗拱重檐,层层叠叠,浓淡相宜,无论远看还是近望都显得十分的雄伟壮观,尤其在兰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是华丽无比。那飘洒横溢的“滕王阁”三字题匾醒目地高悬于主阁前额,为有宋一代大学者苏东坡旧时手书。正门两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巨幅对联则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所书,据说毛泽东很赞赏“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才华,尤其对序中这一精妙的对联赞不绝口,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书写他人名句的书法,可见其对王勃的偏爱有加了。那镶嵌在阁内各层的精美画卷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的丙稀画“人杰图”展现了江西历史上那群星般闪耀着的精英人物;丙稀画“地灵图”则把千里赣江的万种风情熔为一炉;磨漆画“百花百蝶图”则寄托着后人对磨漆画鼻祖和滕王阁创建者李元婴的深深怀念。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它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子带入了当年王勃南下省亲“风送马当”的美丽传说中去,生动地再现了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雄姿英发的高大身影。拾级上阁,登临眺远,是何等的快事。可观四方佳景,可享八面来风,可发千年幽思,可展万种情韵,这就是我之所以向往滕王阁的唯一理由。当我沿着闹市信步走向中山路西端那“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时,耳畔不时想回起当年那枪林弹雨的艰苦岁月。只见临街大门上高悬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那九个金光闪闪的鎏金大字,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据说为陈毅元首生前的手迹。纪念馆的前身原为建成于1924年的江西大旅社,是当时南昌首屈一指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其坐南朝北,整体外观为银灰色,主体建筑计有四层共九十六个房间。1927年7月下旬,贺龙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司令部的名义包租了整个旅社;7月27日在一楼的喜庆礼堂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二楼的25号房间则是周恩来等起义人员工作和休息的地方。南昌大旅社一时间成了起义的总指挥部。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的领导和指挥下,举世瞩目的南昌起义就此爆发,它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八.一”自此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从南昌大旅社到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再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历史已走过了七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当事人大部已离我们远去,但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铭刻着“八.一“将士不朽的英名。古老的南昌,英雄的南昌,我向你致敬!赣南印象以赣洲市为中心的赣南,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章贡之水在此交汇,赣粤闽湘四省在此接界,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古今中外曾经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悲喜剧。当你初次踏上这块红色的土地,立即会被赣南特有的宋城风貌和客家风情所深深吸引,它自公元前201年设立赣县以来,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为后人留下了以宋代为主体的名胜古迹多达300余处,难怪被人们称为“宋城博物馆”,其中至今保存完好的长3664米宽5米高7米的宋代砖城墙上,细心的游客依稀还能看见当年留下的累累弹痕和无数铭文,它就象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默默地述说着古今赣洲的沧桑巨变。赣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那高高耸立于章贡之水交汇处的“八境台”,当年苏东坡被贬到岭南时路过此地感慨万千,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留下了不朽的佳篇,极力地描绘了这里迷人的山光水色。现”八境台”内有后来人题联:“章贡合双流,俯仰沧桑,大地风云天外起。楼台收八境,依稀城郭,故乡烟雨梦中来”。可见“八境台”风景之绝佳了。被称为赣南名胜之首的“郁孤台”古人说它“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之江山”,因其“隆阜郁然孤峙”而得名。宋代文学家、民族英雄辛弃疾当年在这里面对着章贡之水在脚下滚滚滔滔汇流北去,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绝笔《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自此“郁孤台”因辛词而更加声名远播。 “通天岩”作为赣南的另一大胜景,历来为世人所向往。如今在这里随处可见的丹崖绝壁上还保存有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128品摩崖造像358尊,堪称我国石窟造像和摩崖题刻的艺术宝库。惝佯在群山林立的绿意之中,领略着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那是一种何等的美的享受。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到处都留有上世纪三十年代镰刀斧头的印迹,红军红旗红星红歌红孩子是那火红年代的骄傲。瑞金、兴国、于都、大余……这些闪光的地名无一不透过历史的风尘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当年中国第一个工农红色政权苏维埃在瑞金城诞生,兴国的乡间小路里不知走出了多少共和国的将军,中国工农红军在于都城集结出发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可以这么说在中国现代革命的史册上,它的每一个章节里都有着赣南那闪光的记载;共和国辉煌的今天是从老区火红的昨天走过来的,这就是历史给予后人的昭示。如今的赣洲已成了京九铁道线上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一个响亮的口号“把赣洲建成江西的温洲”正响彻赣南大地,相信赣洲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梅岭遐想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之间的梅岭,海拔746米,居五岭之首,为赣粤两省的天然屏障,它就象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拄着拐杖在向后人默默揭示着过去的沧桑岁月。脚下蜿蜒曲折的梅关古道,唐开元四年(716年)由内供奉张九龄奉诏始建,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南安知府张弻再次扩建,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面对着千年班驳的青石古道,眼望着满山遍野的素雅梅花,谁能不为之古道梅花青山的超然意境而深深陶醉呢,当然我也醉在其中了。这所有的一切正如《梅花三弄》歌词中所唱的那样: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我想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之为梅花的冰清玉洁所折服,从古代陆游的咏梅到现代毛泽东的咏梅,个中三味费思量也。当年陈毅元帅在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夺得了“弥天烽火举红旗”的光辉业绩,其在艰难困苦中挥笔写就了大气磅礴的不朽诗篇《梅岭三章》,那种“创业艰难百战多”的恢宏气势至今让人读后有回肠荡气之感。站在五岭之首,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此时此刻,我想得很多也想得很远。梅之英,歌之魂,心之声,爱之意。梅岭,我们心手相牵走向百年好吗?真的,我心中永恒的梅岭。
关键字: 出游 大自然 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