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采石矶
矶,水边突出的岩石。在横贯华夏东西的万里长江,最有名的要数南京燕子矶、马鞍山采石矶、岳阳城陵矶,俗称为长江三大名矶。最近,社科院组织信息沙龙,赴马鞍山学习考察,笔者有幸一睹采石矶风采。 采石矶的岩石有彩色的斑纹,古代采与彩是通假字,因得名。采石矶是由一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孤山部分组成,屹立于滔滔长江之南岸。山体一侧,突兀的悬崖峭壁直插在汹涌的波涛之中;望之山上,飞檐的琼台楼阁掩映在葱茏的林木之间。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正逢石蒜花开。我们一行进得矶门,一路石级,迂回转折,在茂密的树林中穿行,只见路旁和整个的山坡上,无数根象蒜苗似的青茎枝条,亭亭玉立,有的枝头含苞欲放,有的已盛开着嫩红欲滴的花朵,在那伸展的七八个花蕊中,一束束细长的花须微微翘起,花瓣翻卷,煞是诱人;山上的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美不胜收;镌刻在宽阔大理石照壁上的李白诗词《将进酒》,由毛泽东亲笔书写,笔力雄健;尤其是下到江边的“三元洞”上方,若耳贴岩石,就能听到咣咣江水在洞中的撞击之声,啧啧称奇。登上采石矶,身临其境,格外爽朗;临江远眺,气势雄伟。使人感受到了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又领略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杰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采石矶也一样,光爬山当然是不够的,必须乘船游于江中,才能窥测其全貌。我们上得游船,先离岸向江心驶去,然后往上游开出千米之余,再缓缓顺流而下。此时回望采石矶,犹如一樽咆哮的雄狮,探头俯伏在大江之畔;山顶上,高塔耸立,直刺蓝天;再近些,千仞绝壁拔山盖世,立于波涛之上,蔚为壮观;在外突的峭岩陡壁之腰,凿孔修建架起的临空栈道上,游人竟络绎不绝。不知不觉中,已过了采石矶,游船掉头折返,这时导游提醒大家注意采石矶峭壁,看谁能最先发现什么。顿时,游客们个个争先恐后,站到了船头或甲板上。不一会儿,几个人异口同声惊呼起来:“象一位慈祥的长老”!但见这位侧面的老人像,眉毛胡须依稀可辨,眼鼻嘴巴轮廓清晰,神态自如,栩栩如生。仔细地欣赏,竟越看越象,但船到跟前,却又朦胧起来。 马鞍山采石矶所处的长江位置,是中下游最为狭窄的河段,江中又夹岛屿,地势极为险要,是兵家克敌制胜的必争之地。最近在当地的史料中,有人惊险地发现,在距今1000年前的采石矶上,居然建起了有史以来第一座“长江大桥”。史载:当时宋太祖与行将灭亡的南唐小朝廷以长江分治,宋太祖灭南唐之心早已存之,但惜于“大江天险浪高流急”。有人表示可以“架设浮桥而行大军”的妙计,受到宋太祖的厚封。于是他令工匠以竹筏为桥面,打造黄黑龙船千艘为桥墩,在采石矶固定,铺上竹筏。浮桥建成后,“大兵过之,如履平地”。公元974年,宋太祖5000精兵巧渡长江采石矶,造成了南唐主李煜泣别金陵,南唐灭亡。可见采石矶“浮桥”功不可没。 马鞍山因采石矶而日趋闻名,自古就成了一座宜居宜乐的城市。仅唐代大诗人李白一人就在马鞍山一带写下了《望天山门》等50多首风光诗篇,晚年作古当涂。采石矶风景区的太白楼、清风亭、三台阁等雄浑的历史建筑足以证明马鞍山昔日的辉煌。如今,当代书法草圣林散之先生的纪念馆和墓地别具一格,给采石矶又添新景。其茅草屋顶建成的馆内陈列着林老先生的百余幅优秀书画艺术精品,造诣非凡;在旁边的墓地形似砚台,墓身作墨,大树为笔,背景当纸组合的“文房四宝”更见匠心独运。林散之虽出身江北乌江,但他一生崇拜李白,并要葬于采石矶,实现了与李白为伴的遗愿。 人们赞美说:“绿树碧湖楼宇间,琴声轻歌洒江天;采石矶上游人挤,马鞍山下白鹭飞”。的确,马鞍山,硬有钢铁架构,软有花鲜绿透。实为双休日的好去处。
关键字: 城陵矶 彩色 社科院 通假字 马鞍山